红色大印 —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印
浏览量:0次 发布时间:2021-05-21 21:34
【关键词】 红色大印 —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印
1995 年 5 月 7 日,当万载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将一枚闪着银光的“湘鄂赣省苏维 埃执行委员会”银质印章,呈送到鉴定国家文物局专家面前时,顿时吸引了专家们 的目光。印章在专家手中一一传递,每个人脸上都难掩激动心情。专家们迫切地想 了解这枚“红色印章”更详细的来历。
故事还得从湖南平江人郭桃仁兄弟说起。1963 年 10 月,郭桃仁弟弟郭兴仁小 学毕业后,来到郭桃仁所在的万载官元山垦殖场做小工,跟着哥哥上山扛木头。
一天,兄弟俩来到官元山垦殖场一个叫检坑的地方进行伐木作业。这里林木繁 茂,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弟弟郭兴仁内急,躲在林中一个山洪冲成的小土坑中方便, 无聊中随手折了一根小树枝,无意识地在铺满落叶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拨弄着。忽然, 他发现下面好像埋着什么东西,赶紧用手扒开,一只黑色牛皮公文包从厚厚的泥土 和腐叶中渐渐显露出来。郭兴仁惊奇地望着公文包,想把它捡起来,可公文包已腐 烂成了几块,无法拿动。包内有个笔记本和一些纸类的东西,已变成了纸浆和泥团, 拨开腐叶与浮土,慢慢地有一个圆形盘状的东西显现出来。
郭兴仁用手抹去上面的泥土,发现这个圆盘闪着暗光,上面还刻有文字和图案。 于是,拿给哥哥郭桃仁看,哥哥也一时搞不清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待收工下山后在 溪水中将泥土洗尽,才赫然发现这原来是一枚银质印章。
这枚印章呈圆盘状,直径有 10 厘米,用白银打造,侧向四周有四个小孔,从形 状上看,中间原来应该还有一个木头印把,为携带方便,印把已舍弃仅存印面。
回到宿舍,郭桃仁饶有兴致地找来印泥,在笔记本上一连盖了好几个印迹。灯 光下,印章的图形和文字清晰地显现出来:印章中心刻有地球、五角星、斧头镰刀和稻穗图案,四周环刻繁体隶书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 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字样,原来, 这是一枚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赣省苏 维埃政府的大印。
当时兄弟俩不知这枚印章的价 值。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担任垦殖 场小队长的郭桃仁到万载县城参加 全县的林业工作会议,就在这次会 议上,郭桃仁盖有“省苏大印”的笔记本,引起了邻座的一位公安干警的注意,他好奇地将笔记本翻看了几眼,然后 还给了郭桃仁。
中午时分,正在吃饭的郭桃仁,忽然被广播喇叭里的声音吓了一跳,喇叭里说: 请官元山垦殖场的郭桃仁同志中饭后到县公安局去一趟,找他有事。
吃过中饭,郭桃仁忐忑不安地来到县公安局,一位公安民警接待了他,见面就 问他的笔记本带了没有,郭桃仁紧张地掏出笔记本,十分的疑惑不解。公安民警接 过笔记本翻看了良久,然后指着大印印迹问这是怎么来的?郭桃仁略为松了口气, 如实将印章的发现经过详细地作了陈述,民警问印章现在何处?郭桃仁说还在垦殖 场宿舍的抽屉里,公安民警指示郭桃仁下午仍回会场参加会议,等待上级通知。
第二天,县公安局调集了几十名民警和民兵,分乘三辆卡车,带着郭桃仁直奔 50 多公里外的官元山,先察看了郭桃仁交出的印章,然后由郭桃仁带路,在印章的 发现地展开搜寻,但搜至傍晚却一无所获,再无其他发现……
最后,这枚印章移交给了当时设立于小源(今仙源)湘鄂赣省委旧址内的湘鄂 赣革命纪念馆,一直保留至今……
但是,这枚印章为什么会出现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这里到底有 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万载地处赣西北的湘赣边界,与湖南浏阳接壤,北部峰峦起伏、山高林密、沟 壑纵横、地形复杂。1929 年,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红军第五军与湘鄂赣边特委就驻在官元山。
1932 年 3 月,湘鄂赣特区代表团出席全国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随苏区 中央局工作团一起回到湘鄂赣苏区,同时带来的就有这枚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颁发的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印章。4 月初,中共湘鄂赣省 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及所属机关从修水上杉迁驻小源。4 月 5 日,这枚象征着湘 鄂赣苏维埃政权的印章在万载小源正式启用。小源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 文化的中心,当时素有“小莫斯科”之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资料推断,1934 年 1 月,国民党调集十余个师的兵力,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展开第五次“围剿”,实行重点进攻,小源作为湘鄂赣苏区首府,自然是重中之重。 1 月底,敌人铁壁重围、大兵压境,面对严峻形势,湘鄂赣省委决定主动撤出小源。 随后,省委、省苏及其所属机关分批撤离小源,经官元山向铜鼓幽居、梓庄一带转移。 可能就在转移途中,为避免暴露,省苏工作人员将公文包就地掩埋,这才有了 30 年 后的这个离奇而巧合的故事。
鉴于这枚印章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专家们一致给出了“国家一级文物”的结论。
湘鄂赣省委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