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戈雄姿 —宜春明代铁兵器
浏览量:20次 发布时间:2021-05-21 21:28
【关键词】 兵戈雄姿 —宜春明代铁兵器
古代有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是中国传统武文化的重要象征。关于十八般兵器的 名称有多种说法,通常的说法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 镋、棍、槊、棒、拐、流星锤。这里的兵器有些比较常见,而有些兵器名称让人好奇, 但却很少见到其形状。宜春市博物馆收藏有一组明代铁兵器,形状古怪多样,或许 与古代十八般兵器有着神秘的联系。
荒山野岭惊现大批古代兵刃
2008 年 4 月 14 日,宜春市袁州区温汤镇刘坊村夏家组村民夏生米,在村后小 山上修路时,突然感觉手中的锄头砸在坚硬的物体上。他大为疑惑,在周围都是泥 土的地方,怎么会有坚硬的东西出现?于是,他马上蹲下查看,发现在约半米深的 泥土埋藏着一大批铁兵器。时任宜春市博物馆馆长涂师平闻讯,立即带领黄学敏、 苏茂盛等人赶往现场查看,发现这批铁兵器杂乱堆放在一土坑内,坑壁未经修整, 四周为本地常见泥土。根据田野考古的要求,博物馆对这批兵器进行了科学的清理, 出土兵器共 97 件,种类有铁剑、铁刀、铁锏等少量短兵器,也有戟枪、马钗、勾枪、 刺刀等大量带銎的长兵器,还有镞等消耗性兵器,有的兵器有数量成对现象,这批 兵器造型之奇特,组合之讲究,品种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虽然这批兵器多数保存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环境潮湿,部分兵器已 经残断或缺损,全部器物普遍锈迹斑斑,土浸现象十分严重,形成了结构疏松的腐 蚀层,呈现开裂或裂片状,兵器本体铁质脆弱、比重手感轻、已经失去了铁质应有 的硬度和韧性。
为了对这批铁兵器进行科学的研究与保护,宜春市博物馆邀请江西省文物鉴定 小组对这批兵器进行鉴定,认定其为明代,其中 12 件认定为二级文物,56 件认定 为三级文物,同时也指出“这批窖藏兵器数量大,品种丰富,形制奇特,在雨水较 多的酸性土壤的南方十分难得”;还指出“此为我省铁兵器的一次重要发现,对研 究古代兵器和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经过专家的断代及定名,博物馆人员将这批兵器进行了分类整理,并登记造册:
镗钯 4 把,戟枪 2 把,四棱钩枪 2 把,马叉 2 把,长条枪 1 把,长刀 2 把,束 腰长条枪 2 把,剑 1 把,锏 2 把,双勾马枪 2 把,勾马枪 8 把,矛 9 把,枪 7 把, 短刺刀 1 把,刺刀 5 把,长刺刀 20 把,镞(即箭头)4 枚,锥形镦 23 枚。
这批铁兵器有的可独立使用,比如镗钯,这种兵器前端分三股尖刺,后有一銎(用 于安装木柄的孔)。据史籍文献记载,镗钯源自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锸,是在明代日 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南时演变为专门兵器的。明人茅元仪在《武备志》中写道: “此 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乃军中利者”。 对于镗钯的利害之处,书中也有记载,兵战之中, “长以救短,短以救长,短兵种 类甚多,而唯此一品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若中锋太长,两横太短,则不能架拿 贼器,若中锋与横股齐,则不能深刺”,书中对“镗钯”这种兵器的使用与形制特点说得具体而生动。另外,镗钯还有一种作用,那就是用做火箭发射架。火药是我 国四大发明之一,早在魏晋时期,道家学说推崇炼丹之术,炼丹家将石硝、硫黄、 木炭等按一定比例熔于炉中,霎时形成爆炸式的火焰。到了宋代,这种做法被用于 兵战之中,发明了火炮、突火枪等。这类火器的使用需要架设支架,而镗钯三股叉 的形制正好适用。文献中描述为可架火箭,故执此器之兵两名,共给火箭三十支, 贼远则架箭,燃而发之,近则弃箭而用本器”。文献中对这种兵器的记载可谓精彩 至极。
这批兵器并非每件都是可以独立使用的,比如镦。根据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历史, “镦”一般是指矛、戟等长兵器柄末端的饰件,它的截面均为圆形,这一点不同于 戈末端的。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的镦尾端为平底,主要用于保护柄 端不受磨损,不具备杀伤力,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器件。温汤发现 的这批铁兵器中,共有 23 枚镦,均为锥形,可以用来刺穿敌人的防御装备。另还有镞, 这是与弓或弩配合使用的消耗性兵器。一般弓和弩有木制或竹制,或许是时间久远, 用于发射镞的武器早已腐朽。
兵器主人是谁?
此次发现的 97 件铁兵器中,有锥形镦 23 枚。另外,还有镞 4 枚,也就是说这 批兵器的独立个体数为 74。这 74 件兵器能够武装多少人马呢?
我们翻阅大量文献,初步估算一下,像剑、锏等短兵器数量少,可能为统帅佩用。 从这类兵器所占比例来看,这个武装部队可以有 1 ~ 2 名将领。若是再将备用兵器 考虑在内,也就是说这批兵器的武装人数约为 50 ~ 60 人。据《宜春县志·武备志》 记载: “清初,袁州协镇设副将一员、都司二员、守备二员、千总四员、把总八员, 辖战守兵马步兵一千六百名。”以后,兵额有减无增;不过,协镇管辖范围甚大, 包括现在樟树市以西的广大地区。由此推测,这批铁兵器可以武装一支小分队。又 载: “咸丰六年,太平军起,援江官军统帅刘长佑各令乡绅董办理团练,创设西村、 温汤等处。”关于这批团练人数未见详细记载,大胆推测,应不会太多,几十人足矣。
又据《宜春县志·武备志》记载,“宋明以来,草窃间作”,而民国时,“党祸纷争, 泯棼未息,现值土匪肆虐,卧薪尝胆,枕戈待旦,此其时也”。可见,宜春一带自宋明以来,时常动乱不安。至民国时,人们常时刻警备,以防不测。
另外,这些兵器的出现并非毫无依据。温汤附近的南庙乡有“武术之乡”的美誉, 练武之风十分盛行,并且历史悠久。据《宜春市志》记载: “明末清初宜春民间练 武者众,习武者精,尤以南庙武术最盛”。南庙的武术不仅有拳术,也有械术,主 要兵器有刀、棍、耙、锏、流星等。这些兵器的名称在几百年的延传过程中可能有 些变化,但基本还可以看出形状上的继承与演变。温汤出土的这些铁兵器,使历史界、 考古界、兵器史界的研究学者看到了真实的古代武艺兵器组合,同时它也是宜春城 温汤镇作为习武之乡厚重历史底蕴的见证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为了保护好这批珍贵文物,化腐朽为神奇,宜春市博物馆 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聘请南京博物馆专家对这些铁锈严重的兵 器作了精心修复,如今铁兵器坚韧如初,展现出当年的兵戈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