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天香 —丰城元代瓷器
浏览量:10次 发布时间:2021-05-21 21:21
【关键词】 国色天香 —丰城元代瓷器
丰城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改革 开放前期,这里便成为江西古玩市场的先行地之一。1976 年为了征集国家文物,保 证国家文物不流失,江西省文物商店正式成立。省文物商店在有关地市开设文物商 店分店,并在重点县开设代理收购点。那时的丰城县文物陈列室设于县万寿宫,每 天热闹非凡,大量外来古玩贩子不远千里来此卖古玩,一个星期收购古玩数量可达 到一卡车之多,文物商店办得十分“跑火”。正是这环境,才使丰城两次征集到流 失在社会上的元代瓷器珍品。
四件元瓷过丰城
1979 年 9 月,丰城县历史文物陈列室在省文物商店的协助下,征集到出土于景 德镇市郊古墓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四件(其中二件有元后至元纪年铭文)。计有塔式 四灵盖罐一件,楼阁式瓷仓一件,瓷俑二件。这四件瓷器光彩夺目,价值连城,后 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四件元代瓷器,填补了陶瓷史上的空白,为瓷器颜色釉的研究,提供了珍贵 的实物资料。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塔式四灵盖罐:通高 22.5 厘米、口径 7.7 厘米、底径 6.6 厘米,平口、短颈、溜肩, 腹上鼓向足下收,平底露胎。从腹至肩对称堆塑四灵。青龙和白虎分别塑于罐腹部 至肩,中隔罐口,翘首相望。朱雀、玄武分别堆塑在罐身部分,造型生动,形象逼真。 朱雀上下各饰卷云纹一朵,玄武左右分饰卷云纹三朵。底上 1 厘米处凸弦纹一周, 上饰变体凸纹仰莲十五瓣。颈上自右至左用青料横书 1 厘米高的行楷体字一行,共十二字: “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肩上自右至左用青料书写 1.5 厘米高的行 楷体字一行,共七字: “刘大使宅凌氏用”。罐盖作帽形,子母口,边上饰白色串 珠纹一周。顶作喇嘛塔形,高 6.8 厘米。塔基作六方形须弥座,塔龛内置坐佛一尊, 龛门饰白色串珠一周。塔上饰两层仰莲,顶尖菱形。塔基下四周饰均匀排列的灵芝、 拍板等杂宝八件。盖和罐之间有凹形套一件,高 4.5 厘米、口径 7.5 厘米、底径 6 厘米。 此罐通体施影青釉,用青料和釉里红点缀、堆塑。青料之呈色,笔画轻处为蓝灰色, 重处为褐色。釉里红之呈色。浅者紫红,深者为褐色。釉色晶莹,色彩鲜艳。盖内无釉, 有窑裂;罐内盘釉不均,有露胎现象。
塔式四灵盖罐
楼阁式瓷仓:通高 29.5 厘米、横宽 20.5 厘米、进深 10 厘米。为庑殿重檐顶,红柱, 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两旁作亭式,稍低于仓顶。正脊吻饰双坐狮,四角饰卷云,
正脊中部饰带叶仰莲一朵,上置扁平形矛头。楼阁与谷仓正脊部分有子母口契合, 可卸取。楼上前后置 2 厘米高的小栏杆,正面栏杆内置宝座,依门柱内外各置二人; 内二人双手执羽举出门外,外二人双手向上举起,作舞蹈姿态。俑高 3.5 厘米。仓楼 后面栏杆结构与前相同,饰红色釉。正中墙以串珠组成四瓣镂孔花一朵,与前楼相通。 依柱立四人,作奏乐姿态,执腰鼓、琵琶、箫等。
两旁亭楼也各置栏杆,楼内各置二人,左者执琵琶、拍板,右者吹奏箫和笛。
下层谷仓,正面为仓门,两柱相夹。门为活动插板式,高 15.3 厘米、宽 9.4 厘米, 饰红色釉。四周以白色串珠组成栏杆。仓前依门左右分立高 4.7 厘米的侍卫二人,手 执棍棒,身着点红彩白色衣衫。仓门两柱为红色,柱头各承托云纹一朵,柱高 15 厘米。
楼阁式瓷仓
两侧有青料直书正楷七言对联,右联为“禾黍丰而仓廪实”,左联为“子孙盛而福禄崇”。 横批自右至左为“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一行九字。由于铜的作用,字呈褐色。仓 后两柱与前相同,柱间宽 10.2 厘米、高 12 厘米,空处为墓志,系在影青底上用青 料正楷直书,自右至左 12 行,共 159 字,墓志原文如下:
夫人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女也。生而贤明,长而周淑。适同扬州 路召伯大使刘文史男炳文。悉居仁都胡同,知女孙女璧珪。夫人生于前至元癸巳年 二月初九日戌时,殁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时,享寿四十六岁。以戊寅六月 壬寅之吉,安葬于南山。坐巳向亥,大江阳朝。中峙葬麓,形如抚椅,龙盘虎踞, 山清水秀,火星宗庙,梅花单于,六秀八茸,件件帽合。后日田连阡陌,朱紫盈门。 谨记。
谷仓主人凌氏,生于元前至元三十年(1293 年)二月,殁于后至元四年(1338 年) 五月,享年 45 岁。她的祖父凌子秀,字颖山,是景德镇长芗书院的院长;她嫁与同 乡刘炳文,公公刘文史任扬州路召伯大使。凌氏去世后,家人将其安葬于景德镇南山, 将墓志写在谷仓上。青料呈色:笔画均匀者为蓝灰色,重者为褐色。
左亭依前两柱置二人,高 3.5 厘米,左一人手执圆形簸箕,右一人双手相合于腹 部前,两人相对而立,作对话状。正面墙上为黑底填红色正楷直书“五谷仓所”一 行四字,字高 1.9 厘米。
右亭依墙分立二人,高 3.7 厘米,面向栏杆,双手作张开动作,背负云纹一朵, 衣衫和头饰点红彩。正面墙上为黑底填红色正楷直书“凌氏墓用”一行四字。两亭对称, 中夹一仓,构成一个整体。全仓部分施影青釉,部分施红釉,并以青、红彩绘点缀装饰。 青料呈蓝灰色,釉里红呈紫红或红褐色,看上去楼亭浑然一体,色泽秀丽,造型别致, 表现了元代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仓底无釉,呈现清晰的布纹。
此件元瓷作品精彩纷呈,集青花和釉里红于一器,造型美观,表现题材丰富, 高浮雕技艺高超,器形复杂,烧造难度极大,为死者家人特定制品,且有绝对纪年, 为元瓷之冠。为此,21 世纪初,国家文物局下文,将其列入全国国有博物馆 64 件 严禁出国展品名单之列,江西唯此一件,可见其为国宝中的国宝,价值不言而喻。红釉官人瓷俑二件:一高 19.8 厘米、 一高20.5 厘米。一为老者形象,一为中年形象。实心模制,身着官服,头戴官帽,执笏拱立。头、手和笏为影青色,衣服鞋帽饰红色,两俑颜色基本相同,均有窑变,唯老者袖口处为影青色,中年者饰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成条件要求严格,若温度稍有差异,颜色就会变化,因此俑上颜色红褐不匀,浅者鲜红,深者紫红或红褐色,两俑底部均无釉。两件红釉官人俑均为元瓷雕塑品之佳作,其中一件已珍藏国家博物馆。
红釉官人瓷俑
据清康熙版《浮梁县志》记载: “长芗书院在景德镇,宋庆元三年,监镇李齐愈请于郡建。元元贞二年,山长凌子秀、朱继曾请于江东尉使稽厚,以旧基新之。”丰城县征集的这批瓷器,其铭文与《浮梁县志》的记载相吻合。又,墓主葬地为景德镇之“南山”,南山即今景德镇著名的湖田窑遗址附近,湖田窑是元代青花、釉里红重要产地之一,以上瓷器即可能出 于这个窑场。
这四件元瓷分别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
丰城镇馆之宝
元影青雕塑戏台式瓷枕:1981 年 11 月,有个从景德镇来的古玩贩子挑了三担 满载瓷器的箩筐走进文物商店,县文物商店的采购员万德强扒开上面品相一般的瓷 器后,发现了这件瓷枕,花费 300 元把这批瓷器全部买下。尔后,他查找文物杂志, 终于找到了介绍山西出土的元代广寒宫瓷枕,两瓷枕相似,于是将这件瓷枕由文物 商店收购名单转入县博物馆账单,使这件国家一级文物得以安家在国有博物馆。如 今被收藏在丰城市博物馆,亦为镇馆之宝。
瓷枕略呈长方形,平板式枕面中腰微凹,四角稍削,面上饰两周平行阴线刻纹。
元影青雕塑戏台式瓷枕
枕身作雕塑彩棚戏台,四面各有演出场面。枕底也是平板式。通高 15 厘米、面长 22 厘米、面宽 14.2 厘米、底长 19.2 厘米、底宽 12 厘米。器物胎质洁白致密。通体施 青白釉,呈色略偏暗绿,较大面积的釉面显现冰裂纹。枕底中露胎,沙垫底,有釉 泪和烧结痕。
枕面右侧角有大块土锈黑结斑,当是在墓葬中受腐蚀所致。
枕身彩棚戏台分为前后左右四个台面。枋檐饰勾连如意云头纹。前后两个台面 两旁有彩窗,透雕六瓣枙花莲瓣图案。门柱饰双铺首。枋檐下彩幕斜披两侧,麻纹 串珠状如意结带在枙边柱前长垂至地。窗下立双勾栏,栏柱顶饰盛开仰莲,栏壁塑 六瓣枙花图案。一“八”字屏风恰将内台分成前后两面,中屏上端作如意云头弧线, 上半部镂双线菱花图案。屏风两端各竖一道直墙,分出左右两端的台面。
四个演出场面如下:
前面:台口有四级阶梯,似为桥头场景。男女角色各一。男角着幞头,空交领 窄袖长衫,左肩斜背一包袱。右臂屈至胸前,身微内侧,似与女角答礼。女角(头部残缺)着圆领窄袖长衫,右手在胸前斜持一雨伞,伞顶齐左肩,身微内侧,似作
借伞道谢状。
右面:屏壁上塑山石和垂柳,台口似铺一卷边荷叶,疑象征荷池。前男女二角 相对而立。男角着垂翘幞冠,穿圆领窄袖长衫,肩上包裹已易为雨伞,身微内侧, 拱手作揖。女角青花束髻,着交领窄袖长衫,双手捧条状物,似还伞赠礼状。
左面:壁景同右面,但台口已易为卷涡水浪。前女角跪屈身如淹水中,青花束髻, 似已怀孕在身,正抬头与左上侧另一女角相呼。左上侧女角发绾双丫髻,着交领长衫, 体态苗条,似立于云端,正与水中女角应答。
后面:景同前面桥头。男女角色各二并立。中间右方女角戴金银冠,着交领窄 袖长衫,肩披垂地水衫巾。右臂屈举,左臂下垂而指微上翘,表现出激动的感情。 中间左方男角似为一少年,戴冲天冠,着交领窄袖长衫,束带,状如喜悦鼓掌。左 侧男角似中年模样,戴幞冠,着圆领长衫;右侧女角青花绾双髻,着交领窄袖长衫, 均作欢跃鼓掌状。全场呈现热烈、欢悦气氛。
这件影青雕塑戏台式瓷枕,具有典型的元瓷特色,与山西大同出土元代广寒宫 瓷枕属于同一类型。与前述青花釉里楼阁式瓷仓,上有元后至元年款,从造型和烧 制工艺比较,这件瓷枕应早于前述瓷仓,可能是元代早中期作品。宋元之际,中国 杂剧蓬勃发展。考古发现的形象资料,如河北井陉柿庄宋墓砖雕戏俑、江西鄱阳南 宋洪子成夫妇墓戏俑、河南焦作金元杂剧俑、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砖雕戏台模型和 戏俑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杂剧艺术的风格。但是以往的发现多是片断场景或少数 艺术形象,这件瓷枕上的雕塑以四个连续的场面表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因而弥足 珍贵。从四个场面的人物形象和动态看,所表演的类似《白蛇传》故事。在戏剧史上, 《白蛇传》故事的定型要晚于元代。这件瓷枕提供的形象资料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
此件元代雕塑戏台瓷枕,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件中华戏剧文化的历 史见证物,学者们称之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瓷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