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怪才 —奉新八大山人隐居地耕香寺遗存

浏览量:0 发布时间:2021-05-21 20:25

【关键词】 画坛怪才 —奉新八大山人隐居地耕香寺遗存


        枯树,兀石,白眼朝天、单脚站立的孤鸟,形成了一幅凄凉而富有抗争精神的画面, 这便是中国古代画家朱耷的画风。

        朱耷,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626 ~ 1705 年),享年八十岁,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 世孙。明亡后,朱耷出家为僧,僧 名传綮,别号个山、八大山人、雪 个等,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

        他继承宋元以来诗书画印合一 的传统,将大写意的文人画提升到 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中国书画史上 的一代宗师。八大山人因其身世、 生平之谜,多年来一直是一个研究 热题。


135.png

 

耕香寺古貌与遗存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画 史上的怪才与奉新有着十分紧密的 联系。1960 年的一天,在奉新县境 的奉先寺发现了一幅“个山小像” 题款的字画,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

        后经考证,断定这是现存唯一的朱耷生前的真实画像。一时间,使奉新这个深处江 南大山里的小县城声名鹊起。其实,在奉新的地方史书中也有关于八大山人的记载。 据清同治《奉新县志》载: “耕香院在新乡”,耕香院为佛教禅院,又名耕香寺、 耕香庵。1656 年,佛教禅宗 ( 曹洞宗 ) 第 38 代传人耕庵禅师 ( 讳弘敏,字颖学,号 耕庵老人 ) 卜基始创。八大山人朱耷是耕庵禅师的弟子,他在耕香寺隐居的时间长达 20 多年。耕香寺后来因战乱兵灾等原因损毁,仅存基址。

        据说“耕香”两字实则由“一根香”的奉新方言而来,当年有位大和尚执香而来, 在此“一根香”呆了燃尽的时间,于是就有了“耕香”之地。“耕香”之名充满了  思想智慧,又兼有田园意趣。“耕”与香字合在一起,让人作“耕者自有其香”“耕  读传承之香”“耕读延续香火”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之“香”以及“以  香代耕”“以笔代耕”诸联想。


136.png

新建耕香寺大殿


        为了进一步挖掘八大山人在奉新的历史信息,2013 年 9 月,奉新县文物管理所 对其曾出家的耕香寺遗址开展了深入的考古调查。多位生活在附近的耄耋老人介绍 了原耕香寺大致规模及建筑形式,包括耕香庵毁于战火、建筑构件及用具丢失过程。 当时已 87 岁高龄的王德金老人回忆得更加详细:耕香庵前面是一条老路(大路), 由故县过河到张坊、到耕香、到马井里、到招宾、到前路、到庵,前路和庵之间是

        一块空坪。耕香庵前有两支水,庵东南方向是一  座卷雍桥(拱桥)。庵左前侧,两棵樟树间是一  个小庙(庙基现仍存)。主庵后面傍着耕香山。  西侧是横屋,横屋侧(西侧)有老桂花树、桃树。 西边 100 多米是一口老井,老井上面用砖砌了围  子,后面是庵里的山,和尚种毛竹和桐子树。主  庵后面低山的地坪,现在已建了一个螺山水库灌  溉引水渠。老耕香庵和乡村的老屋很像,同王巳  寿家的祖屋基本一模一样,也是开摆的,中间一  个天井,后面是佛堂,佛堂后又是一个天井。横  屋位于主庵侧门边,屋里挂了很多画,都是卷轴  的。和尚在过了院子后的主庵过厅(厢房)住,  尼姑住在正厅正房,横屋里住庙里的农户,横屋  后有谷仓。抗日战争时期,耕香庵被日军烧毁,  大量建筑构件及内部摆设散失。20 世纪 80 年代, 村民王正清曾捡到过一块青石碑,青石碑上题头  是“嘉庆十三年重修碑”,具体内容就不记得了。


137.png


        村民王正明开荒的时候也曾挖到过一个铜香炉,当时就卖到 300 元,换了辆永久自 行车。耕香庵的碑石,水沟里还有很多,和尚墓的碑石好多挖去做引水渠了,门头 石也可能放在引水渠中,还有刻字的青石碑可能散失在东侧的水沟里,芦田、王家 都有不少耕香寺的石材和刻字的碑石,有的用来做牛栏、猪圈,有的扔在旁边。耕 香寺还有一副对联:“暮鼓晨钟敲醒人间痴梦,禅经佛法扫除鬼怪妖魔”。

据此,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耕香寺遗址区进行重点探测,发现了耕香庵建筑 基址,初步摸清了原耕香庵平面布局及遗址区地层堆积。根据村民描述,在耕香庵 遗址区后的耕香山上曾发现若干座和尚墓塔及墓碑,年代均为清代初期。此外,还 发现了大量建筑遗迹,堆积层包含大量青砖及瓦片,在耕香寺田野附近找到了清康 熙年间“口口耕香庵字九口口”等字样的麻石匾一方。

朱耷私印惊险现世

        前期调查获得了耕香寺院建筑遗存的成果。更令人惊喜的是 2018 年 5 月 5 日, 奉新工业园区企业主高小京先生在会埠镇耕香寺原址堆积土层偶然发现一套印章, 由一枚“刘元键印”五方印印盒及“雪衲”“传綮”两枚小印章组成(据刘氏家谱 记载,刘元键为八大山人同时期人)。县文物管理所知情况后,积极上报并联合县 公安部门依法依规将出土印章追缴入库,对印章出土现场进行了妥善保护。“传綮” 章与“雪衲”章一同在“刘元键”五方印内发现,五方印内填充淤土。两方小印被 淤泥包裹,印章款面朝下,有残存印泥痕迹可见。五方印一角已经暴露在地表,整 体斜嵌在堆积土内,出土时保存较好。

        同年 8 月 24 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来奉新进行鉴定,鉴定意见为:经鉴定“雪衲” 为白文方印,边款刻“越余郁守白为雪个禅儿”“传綮”为白文长方印。根据上述  两方印章章法、刀法、艺术风格、材质,结合有关文献,初步认定为八大山人用印,  推荐为国家一级文物。

        尔后,奉新县文物管理所在原址又清理出“豫章西靖道人”瓦钮铜印一方。

        上述四方印章均出土于奉新县耕香院遗址故土堆, “豫章西靖道人”瓦钮铜方 印应为明末清初时期制作的印章,此两方印章是认定“雪衲”“传綮”系八大山人用印的重要旁证。

        邵长衡《八大山人传》记,八大山人所隐之处不仅“负阴而抱阳,泉香而林静,春来之草自青,洞上之风不坠,桂已成丛,芦无倾折”,而且周边寺院庵丛林立、祖庭上院高僧大德云集,八大山人在参禅悟法之余,亲于自然执于画事且声名鹊起,并由阴差阳错之“失意”渐入弄假成真之“适意”,在此度过了他宝贵的中青年时光,耕香寺从而成为其侍佛的归宿以及佛学与艺术的成就之所。


138.png

八大山人印章及印盒


        苦难而幽静的耕香生活、奉新的秀丽山水与人文过往给予了八大山人无穷的创 作灵感与艺术滋养,并对其独步古今的绘画创作及艺术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他那高旷纵横、影响画坛 300 多年的画风也由此开启。

        八大山人侍佛时期作品多落有“耕香”之印,多署上传綮、刃庵、雪个、雪衲等名号。 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于 1659 年下半年的《传綮写生册》与介冈、耕香两地均有关联。

139.png

豫章西靖道人”铜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