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华少将上战场前留给妻子的一句话

浏览量:10 发布时间:2021-05-20 16:27

【关键词】 易安华少将上战场前留给妻子的一句话

       1937年12月5日,南京保卫战首先在句容打响。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之后,因师劳兵疲,无法有效阻击日军的猛烈炮火,经过三昼夜的浴血奋战,阵地终被日军突破。12月9日,日军占领淳化镇,沿大道直抵光华门及通济门外,兵临南京城下。 日军指挥宫松井石根为瓦解中国守军的战斗意志,派飞机向南京城撒下劝降书。中国守军对日军劝降书毫不理睬,继续以高昂的斗志坚持抗战。12月10日,日军见劝降不成,调整部署,向南京发起总攻击;进攻从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同时开始,而对光华门的进攻尤为猛烈。在光华门阵地上,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在没有炮火支援,伤员也无法撤退的情况下,易安华沉着指挥,命令部队隐蔽,待日军靠近我方阵地时,与日军展开近战,令日军炮火优势无从发挥。易安华率部顽强抵抗,连连打退日军的狂进攻。战至当日午后,日军集中炮火猛轰光华门,城墙被炸开两处缺口,日军步兵蜂拥而入,情况万分危急。为堵住缺口,易安华率部与陈颐鼎的二六一旅协同作战,二五九旅从正面攻击突入城内的日军,二六一旅则包抄日军后路。经过一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堵住了城墙缺口,全歼突入城内的日军。在战斗中,易安华头部负伤,但他仍和陈颐鼎将军在电话中互相鼓“打得好!我们要坚持下去,守住南京。”

           1937年12月12日,日军再次进攻中华门及雨花台,中国守军伤亡惨重。战至当日中午,雨花台阵地中国守军伤亡殆尽,被日军突破。之后,日军从雨花台、通济门一带包抄中华门,使担任右翼阵地防御的易安华部三面受敌。易安华带伤沉着指挥战斗,鼓励将士们坚守阵地。部下见易安华伤势严重,劝他他离开阵地,他大义凛然地回答:“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忍辱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易安华见所部伤亡惨重,而日军炮火猛烈,已无力继续坚守阵地。为挽救危局,他决定出其不意,主动出击,牵制日军,配合友军坚守阵地。易安华在认真分析敌情后,决定向莫愁湖方向出击。他冒着枪林弹雨,身先士卒,带伤率部冲锋。在进攻途中,易安华的头部、右臂又多处负伤,当腰部再次中弹后,他昏倒在阵地上,所部陷入日军重围。

  第八十七师师部得知易安华陷入日寇重围后,立即组织增援易安华旅,设法营救他突围,并悬赏“凡能救出易旅长者,赏法币两干元”。由于敌众我寡,日军炮火猛烈,营救工作最终失败。易安华及所部将士全部壮烈牺牲在秦淮河畔。易安华将军时年38岁。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陆军少将第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

  易安华将军,原名福如,号济臣,江西宜春泽溪人,生于一九00年四月二日。少时就学于宜春县高等宜阳小学,后考入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学习成绩为全校之冠。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宜春时,易安华带头响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爱国运动,遭到校方的阻挠。他愤然提出“打倒刘汉(第八中学校长)”的口号,被迫令退学。返回乡里躬耕力行,改名为安华,别号济臣。

  一九二五年,易安华从家乡远赴广东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次年毕业后,在军校宪兵教练所任见习少尉队附,后调为宪兵团排长。一九二六年夏,参加北伐战争,随军攻入湖南,直取湖北。在战斗中,英勇善战,受到嘉奖。一九二七年,升任浙江警备司令部第三补充团上尉连长。翌年,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团继续深造,旋又入中央教导队。毕业后,被派任教导第一师第一团上尉连长。

  一九三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展开中原大会战。易安华随部对反蒋军作战,转战于豫、鲁之间,克开封,攻山东,积功升为少校营长。次年,教导师改编为陆军第八十七师,易安华任二六一旅五二二团中校团副。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口,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奋起还击。为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战,易安华所在的八十七师编入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兼师长,奉命前往上海参战,二月十四日,易安华随部到达上海南翔附近〔当时十九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并于当天驻防上海虹桥机场,后奉命接防吴淞、张华洪、蕴藻浜等一带的防御。二月二十日,易安华率部在庙行一带阻击敌人,他身先士卒,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一直血战到二十二日。

  庙行战斗刚刚结束,易安华又奉令增援浏河。易安华所部徒步赶往浏河,由于路途远,加之一路上日军的骚扰,直到晚上,也未能到达目的地,中途奉命退至太仓。在太仓,五二二团和友邻部队协同作战,与日军相持多日。后因上海休战协定签订,易安华等奉令撤退。

  此时,易安华因患足疾,回江西休养。一九三三年冬,病愈重返部队。山于他在上海抗战中表现英勇,指挥有方,深得师长王敬久的赏识和信任,被提升为五二二团上校团长,并被视为心腹,共商要事。一九三四年八月,易安华奉命率部入闽,与红军三、五军团作战。

  一九三五年冬,易安华回乡省亲。他找父老乡亲多次谈心,议论国家大事。面对当时日本侵华日凶的形势,易安华决心为国家为民族洒尽自己的一腔热血。在与乡亲们告别时,他说:“吾思日寇自九一八事变后,强占东北,把侵略的矛头逐向南移,欲吞食吾整个中国,吾思战争必将爆发,吾辈军人当负救国之责。此后与诸公父老会晤良艰,今吾归营,留下‘自述小史’,作为从戎十余载之小结。”聊聊数语,慷慨激昂,闻者莫不为之感动。

  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易安华部进驻江阴、常熟一线。按照参谋本部的计划,在江阴——无锡一线和苏州——常熟——福山一线构筑防御阵地,准备尔后对日作战。

  七七事变发生后,八月,易安华再次奉命保卫上海。此时,易安华已升任二五九旅旅长,并授予少将军衔,率兵驻扎在常熟待命,当接到命令之后,易安华立即把妻子儿女送回家乡。临别时,对妻子施德群说:“妆准备领吾抚恤金,善养家小。”并送给妻子几句话:

  “不灭倭寇,誓不生还。

  国将不保,何以家为?

  吾妻存之”

  回到军营,易安华号召全体官兵说:“日寇占领了我东北,又侵入我华北,国亡无日了,现在正是我们军人报效国家的时候,不当生还,愿效马伏波马革裹尸。”然后,宣布了开拔上海的消息。士兵们的回答,是一片悲壮的吼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

  八月十二日,易安华部到达上海。十三日,淞沪抗战揭开了序幕。十四日,易安华率部在闸北等地与日军遭遇,连战皆捷。接着,又占领了日本海军操场和海军俱乐部。十九日,易安华旅突入杨树浦租界至岳州路附近,于二十二日占领了两个日本工厂:康泰厂与精版印刷厂。之后,一直在江湾一带指挥作战。

  十一月初,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实行翼侧迂回,中国守军被迫向吴(苏州)福(福山)线和锡(无锡)澄(江阴)线.既设阵地转移。易安华万万没料到,自己苦心经营的防御工事,还未来得及使用,就被日军摧毁。易安华率部再向南京方向撤退。

  日军占领镇江之后,分三路向南京进犯,南京告急,蒋介石委派唐生智为卫戊司令,决计固守。易安华奉令率部担任光华门、通济门外一带的守卫。十二月九日,日军占领淳化镇,沿大道直抵光华门及通济门外营房。十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向光华门攻击,易安华在没有炮火支援,伤员也无法撤退的情况下,沉着指挥所部顽强抵抗,连连打退口军的疯狂进攻。当天午后,日军炮火猛轰光华门,城墙被炸开两处缺口,日军蜂涌而入,情况甚为严重。为堵住缺口,易安华率二五九旅与陈颐鼎的二六一旅协同作战,易旅正面攻击突入城内的日军,三六一旅则抄日军后路。经过一昼夜血战,终于堵住了城墙缺口,全歼突入城内的日军。这时,易安华头部负伤,但他仍和陈颐鼎在电话中互相鼓励:“打得好!我们要坚持下去,守住南京。”

  十二日,日军再次进攻中华门及雨花台。守军伤亡惨重。此时,左翼阵地守军被击溃,日军从雨花台、通济门一带包抄过来,使担任右翼阵地防御的易安华部三面受敌。易安华带伤沉着指挥战斗,鼓励将士们坚守阵地。有人劝他离开阵地,他坚决地回答:“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决不忍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他的头部、右臂多处负伤,后腰部中弹昏倒在阵地上。

  八十七师师部组织增援易安华旅,设法营救他突围,并悬赏:“凡能救出易旅长者,赏法币二千元。”但由于内外隔绝,营救工作失败。易安华牺性在秦淮河畔,遗体无法寻找。时年三十八岁。

  易安华将军阵亡之后,宜春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张治中将军送来了挽联。由于没有遗体,便在宜春镇北郊秀江河畔修建了一座衣冠冢,以供后人瞻仰。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易安华烈士生前留给他子女的一首诗,这首诗,正是烈士自己最真实的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