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禅迹 —明月山洪江仰山墓塔群

浏览量:10 发布时间:2021-05-19 23:04

【关键词】 仰山禅迹 —明月山洪江仰山墓塔群

        仰山,位于宜春市南隅洪江乡西南。古“州之镇山”以“可仰不可登,因名”。 这里重峦叠嶂,石径萦回,飞瀑流泻,林木葱郁,确实“山水奇胜,敻异人境”。

        自唐迄清,佛门弟子代代相袭在此结庵修行,使之成为一处佛门圣地。仰山墓 塔群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籍记载,沩仰宗创始人慧寂禅师(807 ~ 883 年)“居 江西大仰山,号仰山”,唐末五代僧,俗姓叶,韶州怀化(今广东)人,与其师沩 山灵祐同为沩仰宗之祖,因居仰山,故世称仰山慧寂,有“仰山小释迦”之称。慧 寂圆寂后,又“迁灵骨归仰山,塔于集云峰下”。明正德《袁州府志》载: “太平 兴国禅寺,在府城南大仰山下……小释迦结庵之所,塔尚存。唐会昌赐名栖隐,宋 改今额……唐宋赐经御书碑碣甚多……”

 

深山秘境寻古塔

        宜春是南禅沩仰宗的祖地,经历千年战火沧桑,盛极一时的禅宗寺院已被尘封。 1983 年全国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宜春市仰山墓塔列入重点普查对象。集中调查  在殿上村的塔窝里、塔背冲、虎形里、网形里、人形里、猪形里、上庵等地的墓塔。 1989 年 9 月又对仰山墓塔群的中心区— 集云峰下殿上村的墓塔进行了复查,逐  一做了比较完备的科学记录,而且又新发现三处墓塔群,其中还包括一座有纪年铭  记的宋塔。通过此次复查,查实有石塔 31 座,丘冢 22 座,总计 53 座。仰山墓塔  群在时代上跨度较大,从最早的唐代慧寂墓塔到宋塔再到清代的墓塔,甚至是现代  高僧的墓塔。这就说明禅宗思想在仰山,在宜春,甚至是在江西一直延续,连绵不绝。


100.png

网形里墓塔群

 

        在 2009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根据当地村民的介绍,在较高的集云峰还存在墓塔,这是以前从未发现过的,一般情况下寺庙的僧人很少把墓塔建在山顶, 基本上都集中于寺庙周边的山脚下或者是半山腰。为了搞清楚墓塔群的分布情况, 我们在仰山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发现了更多的墓塔。由于仰山的海拔较高,山路 崎岖,压根无路可寻,我们的调查队员硬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了一条道路。要知道 在一开始整座山就只有海拔较低的地方有人去,只发现了部分的墓塔。随着我们调 查的逐渐深入,最终攀上顶峰,才能够看到最高处的集云峰的墓塔。调查发生的故 事也是颇为有趣,大家都是一个队伍的人,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吃住在老表家, 同行一路人,我们的文保部主任更加热爱这份事业,每天都是冲在最前面,大部队 被远远甩在后面,要想找到我们的引路人,在当时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我们这位主 任比较爱吃一种东西,吐到地上以后我们称为“屎壳郎”的槟榔核,我们就是追踪 这槟榔的足迹才走完整个山头。

        记得申请第八批国保时,我们冒着雨雪去仰山采集数据,尤其是 2018 年 11 月 16 日这天,山里的天气瞬息万变,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眼就大雨倾盆,大家都淋 成了落汤鸡,雨后山路湿滑,我们手脚并用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才完成了资料采集。


        我们第二次上山采集数据时,已经是寒冬腊月,十分有幸欣赏了宜春八景之一的仰 山积雪,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心旷神怡,但湿滑的山路让我们前仰后翻,我们几乎是 坐着“滑滑梯”回到山脚下的。正是因为有文博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仰山墓塔群才能再度为世知。

 

形制奇特的亭中塔

        经过多次的调查,基本上弄清了仰山墓塔群的分布状况。殿上、古庙、木坪、 太平山、龙市头、蟠龙等方圆近 2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了沩仰、临济和曹洞 三宗的 100 余座石塔和墓冢。1987 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

        殿上村墓塔群是仰山墓塔群中最多且典型的,它位于仰山集云峰下,是旧太平 兴国禅寺的所在地,今属洪江乡东南村委会所辖。

        在殿上村的塔窝里(包括塔坪和塔上)、塔背冲、虎形里、网形里、人形里、 碓仔坑以及上庵等八处,共计查实有石塔 31 座,丘冢 22 座,总计 53 座。因同属仰 山古禅林遗存,故统一编号为仰 MT1-53。

        殿上村现存的 31 座石塔。在这些保存尚好墓塔中有一座形制尤为特殊,它位于  殿上村北部的塔窝里,背倚集云峰,面向田畈和水口,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位势极好。 编号为仰 MT1,是花岗岩单层亭阁式实心石塔,塔与拜亭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座,由三块石料叠砌成六边形莲瓣须弥座,  通高 0.58 米,边宽 0.43 ~ 0.46 米;座的上下枋分别饰单线莲瓣,束腰面素,高 0.20  米;塔身作圆柱形,径宽 0.63 米、高 0.57 米,除南向正中雕饰一似古长命锁形小龛  外,周身环饰乳钉四列共 19 枚,从而在浑圆中有了起伏,又似有佛殿“四十九重者, 持戒坚牢,宫遂重密”之意;塔顶仅存六边形华盖(每边檐面宽 0.33 米、深 0.16 米) 正中有一凹形圆穴,径 0.10 米,由此可知其上尚有刹,唯塔刹失落,形状不得而知, 全塔从塔座至顶残高 1.46 米。

        拜亭,建在一素面方须弥座上,均系花岗石构造,覆盖在墓塔外,为正方形四  角攒尖仿木结构。须弥座边宽 2.6 米、座高 0.53 米,亭柱间宽 1.71 米,全亭东、  北、西三面原先均用直立的条石封砌,南面开设门龛。门龛宽 0.57 米、高 1.30 米。

        上方作壶形,下方虽然洞开, 但从地栿和侧挺上所留有的榫 眼,可知当初是以横置的条石 封砌。


101.png

塔亭(上)亭中塔(下)


        拜亭立柱及柱础均为六边  形,础高 0.32 米、面宽 0.20 米, 柱上叠架两层檐枋,下层相邻  的两方枋条先以燕尾榫与立   柱吻合,上层两方枋条则以   铁质卯互相扣接,四只角柱及  东西两向的枋上,分别置有 6  只边宽 0.33 米的单层座斗以分  别承托顶架椽袱,月梁南北纵  架,平面弧肩,底宽 0.30 米、  厚 0.34 米,截面成矩形,四角  抹圆,梁底两端各向下突出一  个边长 0.34 米的平底斗,并以

        之座架于南北两方的檐枋上。在月梁正中的上面置有一个径宽 0.50 米、高 0.34 米的 雕饰莲瓣瓜柱,八条椽袱皆集架子上向外辐射,亭顶每面用五块石板拼合,石板之 间互相以子母榫扣搭,又以卯口和椽袱上突起的榫头相扣。亭顶正中置方座,座上 饰仰莲和宝珠作宝顶,从顶至亭四脊各伸出一条宽 0.19 米、高 0.16 米的垂脊,脊的 一方雕饰螭首(亭四条垂脊均已落下,调查时仅在地面寻得两螭头) ,整个拜亭由 基至宝顶高 4.14 米。

        拜亭的月梁下纵向题刻有两行铭文,因石质表面剥蚀,大多数文字不复存显, 仅依稀读出“绍 十二年岁次壬戌八月右(? )讳二十四……”等字,另外在亭内北 面额枋上,还保留有“南康石匠吴”六个阴刻题记。

        从这座石塔和拜亭的建筑造型和风格看,与在塔背冲发现的北宋宣和三年建造  的妙觉和尚塔基本相同,从月梁下的题铭中的帝王年号和干支纪年分析看,自唐大中,

        南唐保大、显德,南宋绍兴、淳熙、嘉定、淳祐七个帝王的年号有十二年或超过十二年, 而其中与干支纪年壬戌吻合的仅有南宋绍兴十二年。因此,可认定此塔应是南宋绍  兴十二年(1142 年)建造的。

 

历史意义和价值

        仰山墓塔的考古调查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和价值。据史籍记载,高僧慧寂于唐代  武宗会昌元年(841 年)来袁州仰山结庐“瓶钵以安”。自那以后,仰山梵音不绝,  佛灯代有传人。沩仰宗虽不传,却为临济、曹洞两宗兴盛昌隆“有光厥先”奠定了基础。 考古调查认定的几座宋代墓塔所具有的规模,还有那散见于田野的殿堂建筑遗存及  殿上村那两株干围愈 2 米的枝繁叶茂、亭亭若盖的古银杏都足以为史书所载作证。  在同一佛教圣地,佛灯宗传,三大宗派沩仰、临济、曹洞相互传承,为历代墓塔作  了很好的诠释,这在名寺墓塔群中很少见有。其次仰山的临济、曹洞两宗系在清代  以后的法嗣灯谱,可以为佛史提供实物佐证。

        通过几次调查,我们对仰山墓塔群的形制以及制作工艺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比  我们省内的真如寺墓塔群,两者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两地相距并不远,皆用石材  建造。虽然石材质地坚硬,在建筑形态的处理和雕刻方面不如木质材料方便,但是  工匠们依靠自己的智慧把墓塔雕刻得栩栩如生。仰山墓塔群墓塔数量之多,省内罕见, 它们在形态处理上富于变化,建筑形制多种多样,包括有覆钵式、亭阁式、密檐式,  还有两者结合式。

        研究仰山墓塔群具有较高的价值,从建筑价值看,墓塔群的样式多种,与北方 的墓塔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上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从宗 教价值上看,仰山墓塔群大部分都具有塔额、塔铭以及墓碑,这记录着大量的僧人 信息,为研究寺院兴衰和禅宗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从艺术价值上看,仰山墓 塔群在造型、书法和雕刻等方面都很有造诣,是研究古代书法、雕刻、建筑艺术的 重要材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