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葬式 —宜春严家桥新石器时代墓地
浏览量:0次 发布时间:2021-05-18 20:44
【关键词】 土著葬式 —宜春严家桥新石器时代墓地
严家桥墓地位于宜春市袁州区湖田镇店前村严家桥东南侧的岗地上,是一处重 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年代距今 4500 ~ 5000 年。
墓地所在岗地呈东西向长条形,西部为丘陵,东面为相对开阔的河谷平原。有 小河在岗地东部 80 米处由北向南流过,在距岗地西南约 4 公里处汇入袁河。岗地顶 部平坦,北面为缓坡,东、南面为陡坡,形成了一处丘陵岗地埋葬理想的风水宝地。
墓地于 2018 年调查发现。2019 年 9 ~ 11 月,为配合宜春市教体新区项目建设,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市文物考古部门联合对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 积 1500 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 26 座,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石器等。
墓葬排列有序
发掘区域位于岗顶东南部平缓处,墓葬集中分布在东西长 20 米,南北宽 15 米, 约 300 平方米的范围内。墓葬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大致呈东西向排列。其中北部 6 座, 分为 2 排,每排 3 座;中部 2 座;南部 15 座,分为 3 排。墓葬之间无叠压打破关系。 南部墓葬分布密集、间距较小。
葬俗富有特色
这批墓葬具有地域特色。首先,墓葬形制均为竖穴土坑墓,坑口形状为长方形, 个别坑口略不规整,墓壁一般较直,近底处多向内弧收,墓底一般较平。墓壁未见 火烤迹象。墓向均为东西向,方向在 75°~ 98°之间。墓圹较小,长度在 0.67 ~ 1.21 米之间、宽度在 0.36 ~ 0.75 米之间,深度 0.05 ~ 0.43 米(推测墓葬原始深度均在 0.4米左右)。墓葬长宽系数多在 1.6 ~ 2.3 米之间。墓内堆积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为褐 色或灰黄色土,包含少量炭屑;下层为 5 ~ 10 厘米厚的黑色灰烬层。墓葬均不使用 葬具。
这种葬俗一般认为是二次就地火烧骨葬。
发掘现场(由西向东摄)
葬物少而粗糙
26 座墓葬仅 16 座见有随葬品,随葬品大多放置在墓底或灰烬层上部,摆放位 置无明显规律。
随葬品数量不多,若以相对完整的器物统计,一般 1 ~ 5 件不等。随葬品种类 有陶器和石器,以陶器居多。其中多座仅随葬陶器,少数随葬陶器和石器。陶器类 有釜、小壶、带把壶和鬶,陶器火候较低,其中陶器大多残破(多为一次葬随迁器物,个别可能为人为打破器物后随葬);石器有锛、刀、镞和石坯料。
墓葬随葬器物
历史价值重大
严家桥墓地是宜春城郊首次发现的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江西一处较为重 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它的发现既丰富了宜春城的历史,也使我们对赣西地区的古 文化面貌有了新的认识。
在葬俗方面,严家桥墓地流行二次火葬。二次火葬也称为拾骨火葬,是新石器 时代晚期我国南方地区一种独特的火葬习俗,反映出一种与长江、黄河流域考古学 文化迥异的丧葬观念。
严家桥墓葬均没有火烤壁,在附近同时期的地层中却有大量径长 1 ~ 3 厘米的 红烧土颗粒(除此之外,基本无其他包含物) ,推测墓底的灰烬土并非是在墓坑内 焚烧形成的,而是在墓地附近设置有专门火葬场所,火葬后将骨骼连同灰烬一起移 至墓坑内掩埋。其埋葬过程为:先行一次葬,不久后,挖取骨骼,放在二次葬墓坑 内火烧或在附近火烧后移至二次葬墓坑内,然后掩埋。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一次葬 器物随迁至二次葬墓中,这应该是此类墓葬多残破陶器的原因之一。关于这种独特 的葬俗应该与华南地区原始宗教信仰有关。
严家桥墓葬与流行的长方形竖穴一次葬墓不同,其墓穴要短三分之一。墓向东 西向,葬俗为二次火葬,有较多空墓,空墓者与有葬品墓者似有身份地位差异。随 葬品以陶器为主,少量石器。上述特征与赣西新余拾年山、靖安老虎墩、樟树樊城堆、修水山背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相同,表明它们同属一个大的文化圈,遵循相同的丧 葬仪式,有着相同的宗教观念。
严家桥墓地直线距离拾年山遗址约 70 公里,二者同属袁水流域,关系十分密切。 从陶器编年上看,严家桥墓地主体年代要晚于新余拾年山二、三期遗存,它们应该 属同一支考古学文化类型的不同发展阶段,它显示出赣西原始文化的传承性。
在江西境内,与严家桥墓地年代相当的遗存主要为靖安老虎墩二、三期遗存, 虽然二者在墓葬形制、丧葬习俗方面高度一致,但在随葬品组合方面也存在差异, 充分表明赣西地区的原始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严家桥墓地对于探讨湘赣原始文化的相互交流具有学术价值。宜春地处 赣西,与湖南交界。自古以来,袁渌走廊一直是赣湘两省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而 宜春正位于这一通道的中间节点,在两地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严家桥墓地在今宜春城近郊,有氏族墓地必有聚落遗址,从其地势看,墓地在 袁河的三级阶地,氏族墓地的死者生前应聚居在丘陵阶地上。因而从某种意义分析, 这里的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应为宜春中心城区的历史根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