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越文化 —樟树樊城堆新石器时代遗址

浏览量:10 发布时间:2021-05-18 20:10

【关键词】 先越文化 —樟树樊城堆新石器时代遗址

        樊城堆遗址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 20 公里的丘陵之中,处古萧江水系地带。由于 江南雨水充沛,丘陵之中孕育有很多的溪流,这些流水蜿蜒于丘陵盆地之间,自然 地于沿溪岸形成若干河谷小平原。樊城堆遗址就坐落在这些的山间小平原中,即刘 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

 

2500 年堆积的原始文化

        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 “樊城,樊将军旧宅”,因此得名。当地老 人绘声绘色地说道,樊城堆这个土台堆是当年唐代著名女将樊梨花南征时,号令士 卒挑土堆成的演兵场。

8.png

樊城堆遗址

        然而,土堆的真实历史与文献和民间传说大相径庭。1975 年县文物通讯员卢转 生弟弟在附近山丘上发现被雨水冲刷显露出双耳的铜鼎,后捐献给清江县 ( 现樟树 市)博物馆,这就是现存国家博物馆的极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商代龙足虎耳鼎。根 据这一信息,县博物馆考古人员扩大调查范围,巧得很,卢转生又提供了一条线索, 他有个亲戚在庙下村,离此地仅几里路,村东侧有座大土墩,耕地时常翻出石刀、 石斧类东西。县考古调查人员立即前往调查,在土墩上的庄稼地里采集到一些陶片、 鼎足等。后又经省考古人员判断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文化堆积以新石 器时代为主。

        新石器时代的盘形陶鼎足见有扁平形、侧扁形、石凿形和长条扁平石凿形等,  釜形或罐形、钵形鼎足则多为圆锥形、侧扁形、单窝“鬼脸”形、羊角形等。器足  的外侧几乎都有刻画的一道或多道条纹、叶脉纹、双线对角纹和锥刺纹或压印多层  的单圈纹或双圈纹等等。豆类器出土较多,仅次于鼎类,器形变化复杂,有带棱座  豆、折盘豆、杯形豆、竹节把豆、凸菱形把豆和高、矮喇叭圈足豆等,其中以子口  盘带棱座豆最具特色。鬶多为平口捏流,粗短颈,半环形或绳索麻花钮把手,肥袋足。 总之,带“丁”字形的盘形鼎、子口盘带棱座豆以及平口捏流袋足鬶是樊城文化中  最多见的典型器物,是区别于其他新石器晚期文化的要素。其余的陶器器表多为素面, 但也流行刻划、戳刺、压印、镂孔和堆贴等装饰手法,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  弦纹、斜方格纹、叶脉纹、篦点纹、锯齿纹、锥刺纹、人字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 同时也开始出现少量几何形拍印纹饰,如大方格纹、圆圈纹、重圆圈纹、大块旋涡纹、 重圈带点纹、圆窝纹以及网结纹、附加堆纹等。这些拍印纹饰均较粗浅零乱,显示  出印纹陶初创时的特征。

        樊城堆文化的年代从其陶器特征及组合来判断,其上限距今约 5500 年,下限距 今约 3000 年,说明人类在此居住达 2500 年之久,由于文化层不断堆积成墩,故形 成今日所见耸立的高大台堆。

        从地貌上看,遗址高出周围稻田 1 至 2 米,南北长 124 米,东西宽 101 米,面 积约 1.2 万平方米。经考古钻探,文化堆积厚 2 ~ 4 米,是一处有发掘价值的先秦台 地遗址。

探究原始文化内涵

        为深入认识这一遗址的内涵,县博物馆、省文化工作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 古专业先后做过三次考古发掘,清理遗迹丰富,出土文物多样。经比较,其文化面 貌与赣西的新余拾年山、赣中永丰的尹家坪、赣北的神墩等遗址有类似文化风格。 同时又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不少相同之处。 可见,它是一支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地区,并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文化。 考古学界称它为“樊城堆文化”。

        樊城堆遗址的石质生产工具有锛、斧、䦆、铲、刀、镰、钻、凿、矛、镞和钺等, 磨制都较精细。锛分有段和常规型两种,有段锛多呈长条形,段部多偏上。镞以柳叶形、 扁菱形为多,只见少量三棱形。石刀常见的是梯形和长方形,有对钻的单孔或多孔,  少见半月形石刀。

        生活用器主要为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多,约占一半,夹砂和泥质灰陶约  占 40%,黑陶和黑皮磨光陶占 6% ~ 7%,尚有少量白陶。更难得的是出了少量彩陶, 彩陶为朱红地黄色花卉线条。器类有鼎、豆、壶、罐、鬶、盆、钵、器盖、盘、缸和甑等,以鼎、豆、器盖、鬶、盘等 最具特色。

        鼎有盘形、罐形、釜形和钵形诸种, 其中数量最多最有特色的是盘形鼎,  盘的口部和近底部常有一道或两道凸  棱,鼎足呈丁字形(即横切面呈凸形)。 此外,尚有瓦形、卷边铲形、扁管形、  卷边管形、鸭嘴形等。

9.png10.png

石凿                    有段石锛

 

11.png

半月形石刀


影响广泛的赣鄱古文化

        樊城堆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赣 鄂湘粤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其辐射范围之广,是赣境其他几支考 古学文化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 它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华南地区的 原始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和交流。

12.png

陶豆

        首先,樊城堆遗址下层出土的细 泥红陶,其上黄色彩绘是受到江汉地 区屈家岭文化影响的结果。其次,樊 城堆文化中广为流行的盘形鼎,鼎体 为浅盘形,中腰有一圈凸棱,这样的 盘形鼎,在湖南岱子坪一期文化见有。 再者,樊城堆与岭南石峡文化也有关 联。如石制工具中的弓背锛、有段锛、 有肩钺等,两地都见有。陶器中的浅 盘鼎、三足盘(足上镂有多个圆孔)、 扁圆腹圈足壶、薄胎黑陶壶、贯耳黑 陶壶、带棱座豆、肥袋足绳索状钮鬶和斗笠式器盖等,在石峡文化中都可以找到类似者。

13.png

鸡冠形陶盖捉手

        尽管赣、粤两地有横亘的南岭相阻,但粤北的始兴、南雄一带与赣南之间还有 谷地和山口相连,北可达赣江上游,南可抵北江上游。毋庸置疑,远在四五千年前, 赣江流域和粤北地区的原始先民就有过密切的相互交往和影响。正是这种文化因素 的碰撞和分化、渗透、融合,使得它们长期交互作用,进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文化交 流圈。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将中国的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其中第六大 区系就是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这是一条自古以来形成的南 北通道,华南与中原的关系在此可找到早期历史关系。

14.png

盘形陶鼎

        数千年的堆积使樊城堆遗址形成了高出地面的台地,遗址东、南、西侧,有两 条宽十米以上的溪流由北向南环绕而过,在东南角汇合后注入古萧江,遗址周边山 峰连绵。如此优良的生态环境,在当时既富农林之资,又饶渔猎之利,使定居在这 块土地上的古代先民们 2000 余年繁衍不息,创造了自身富有特色的原始文化,并成 为赣鄱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主体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