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祭场 —靖安老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
浏览量:40次 发布时间:2021-05-18 18:42
【关键词】 原始祭场 —靖安老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
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宜春市东北部,地处九岭山脉东段南麓,地形以山 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间夹杂丘陵,东南部有小面积岗阜平原。境内 的主要河流是北潦河的两条支流—南河和北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宜 人类居住。
寻觅地书
2009 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靖安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北潦河 南支—南河流域的高湖、水口、雷公尖、香田、仁首等乡镇展开了密集调查。在 河流两岸的岗地、丘陵以及田间台地上,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代的古代遗址、城 址等 80 余处,为赣西重要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群,其中高湖镇老虎墩遗址最为典型。
老虎墩遗址位于靖安县高湖镇中港村邓家自然村东约 200 米的台地上,东距靖 安县城约 15 千米,遗址地处中港小盆地中部,周边低岗连绵,南河在老虎墩北侧 30 米处由西向东流过。台地高度 3 ~ 4 米,现存面积约 5000 平方米。台地地表为 历代坟茔和菜地,台地四周为平地,种植水稻和柑橘。从台地周围地层断面分析, 遗址受到农耕扩地的影响,原先的范围应该更大。
2009 ~ 2011 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靖安县 博物馆联合对遗址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 1241 平方米,发现新石 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周代、汉晋、明代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存。其中以新 石器时代文化堆积最为丰富,考古价值最大。
考古文化堆积分为下层文化 和上层文化,经研究,相对 应的文化面貌可以分为新石 器时代中期和新石器时代晚 期两个大的时间段,其中上 层又可细分为新石器晚期三 个不同的时间段。
带状网纹陶片
下层文化
下层文化遗存为新石器 时代中期文化。遗迹见有少 量房址、道路和灰坑。遗物 以陶器为主,少量石器。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钻、石犁、石镰、石镞等。石器磨制精美。
陶器以圜底器为主,少量圈足器。绝大多数为红衣夹砂灰黑胎(夹炭)陶,少 量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烧制火候低,易破碎,红色陶衣易脱落。器表大多饰竖向 粗绳纹,少量刻划纹、压印纹、镂孔和彩陶,极少量戳印篦点纹。彩陶多为红褐彩, 少量黑彩,纹饰有网格纹、交叉纹和宽窄不一的带状纹。器类有釜、高领罐、双耳罐、 盆、圈足盘和器座等,以凹折沿釜数量最多,最具特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遗址中层的碳样进行检测,并经树轮校正,确定最早 的年代距今 6000 ~ 5660 年之间。尔后,2009 ~ 2010 年发掘下层遗存,分为⑦、 ⑧两层,其年代更早。
老虎墩遗址地处江西西北部,其文化特点可以在湖南东北部早期遗址找到关联。 老虎墩下层文化的陶器表现出一种较原始的文化形态。高领罐、圈足盘分别与湖南临 澧县胡家屋场的同类高领罐、圈足盘相类似;陶釜、高领罐则分别与该省的黔阳高 庙下层遗存的陶釜、陶罐相类似。老虎墩的陶双耳罐某些特征与胡家屋场同类器相似, 极少量的戳印篦点纹与高庙下层文化相同。因此老虎墩下层文化的年代与上述遗址 出土陶器的年代大致一致。一般认为,皂市下层文化年代在距今 8000 ~ 7000 年,高庙下层文化年代大体与其相当。由此判断,老虎墩下层遗存的年代与之大体吻合, 绝对年代可能在距今 8000 ~ 7600 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范畴,其年代上限 甚至还可提前。
由于老虎墩下层文化时代较早,且自身特色鲜明,属于赣鄱流域相对独立的一 个考古学文化类型。
上层文化
上层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是宗教祭祀广场以及广场上密集 的墓葬群。宗教祭祀广场基本覆盖整个遗址,用纯净的黄色黏土堆筑而成,分布面 积达 3000 平方米左右。
祭祀广场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中部为方形土台,东侧分布有密集柱洞,南部为 一组红烧土建筑,北部为密集排列的墓葬群。中部方形土台分布范围 20 ~ 30 平 方米,高出墓葬区约 30 厘米,垫土含沙性,层次清晰,坚硬,少有出土物,系人 为夯打形成。
清理中的祭祀广场
红烧土建筑分布在祭祀台南部。东西长约 16 米,南北宽约 10 米,大致呈东 西向布局,局部分布总面积超过 200 平方米,现存红烧土堆积最厚约 30 厘米。周 围发现一组四个大型柱坑。柱坑直径约 60 厘米,深 40 厘米,内填纯净的红烧土 粒,含碎陶片,系夯实加工而成。四个柱坑围成长宽均 5.7 米的方形空间,面积为 30 余平方米。红烧土上还发现大量密集分布的柱洞,可能是建筑的小隔间或隔墙。 从残存迹象分析,该组建筑还向东西延伸,应与祭祀台共存,可能是祭祀广场上的 功能建筑。
上层文化遗存的墓葬群共清理 112 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墓葬是在广场祭祀过程 中多次埋葬形成的。这些墓葬排列密集,有的成排分布,相互间有一定的规律,大 小相当,朝向基本一致,仍然属于一个拥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群。墓葬均为东西向, 长方形竖穴土坑,有的有火烤壁。墓葬的规模均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 150 厘米,
遗址中出土的陶壶
陶豆 黑衣陶觚
宽度不超过 60 厘米,深 20 ~ 30 厘米。墓内填土含有骨渣和随葬的陶器。陶器以泥 质磨光黑皮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器表多素面,纹饰主要有方格纹、绳纹、蓝纹、 镂孔、附加堆纹等,器内都有轮制痕迹;器形有壶、器盖、圈足盘、鬶足、鼎足等。
上层文化可细分成三期。上层一期是祭祀台最早形成时期的遗存,这时期距离 下层文化有 3000 年之久。本期墓葬数量少,均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均为 东西向,流行二次火葬,不见葬具。随葬品仅见少量陶器,器类有鼎、大壶、小壶 和鬶等。从陶器特点分析和类型学研究,上层一期文化距今约 4600 年。
上层二期是老虎墩遗址盛期,不但自身面积大,遗存丰富,陶器多样。遗迹以 墓葬为主,见有少量房子、灰坑等。墓葬数量最多,形制、方向与前期相同,流行 二次火葬。从陶器出土情况来看,存在迁葬时移来的残破器物、二次葬时有新置器 物(完整)、人为打破器物以及随葬残破陶器等多种现象。器类以鼎、豆、壶、鬶、 缸为主,多见侧扁三角足罐形鼎、细长颈鬶。新见觚形杯、大口缸。从陶器特点分析, 上层二期文化距今 4500 ~ 4200 年。
上层三期遗存较少,主要分布于遗址东部。本期遗迹以墓葬为主。墓葬均为小 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为东西向,不见火葬习俗,流行二次葬,晚段出现一次葬。 不见葬具。均有随葬品,数量较少。上层三期文化距今 4200 ~ 3800 年。
文化渊源
丧葬习俗作为考古学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文化发展中较为稳定。老虎墩上 层文化与同区域的郑家坳文化有一定渊源,郑家坳墓地距离老虎墩遗址直线约7公里。 从墓葬形制、埋葬习俗、器物组合、纹饰形态来看,老虎墩上层墓葬又与郑家坳类 型存在明显差异。不过,郑家坳第三期墓葬圹穴变短、变浅,开始出现东西向的墓葬; 随葬品数量减少,近半数墓葬无随葬品或少随葬品,随葬残破陶器现象较为普遍; 随葬品中鼎类骤减、壶类凸显,石质生产工具也大大减少。上述现象又表明郑家坳 第三期墓葬有向老虎墩上层墓葬演变的趋势,郑家坳类型应该是老虎墩上层早段遗 存的来源之一。
同时,老虎墩上层早段文化还与江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主体文化—樊城堆文化 关系密切。老虎墩墓葬形制、墓向、二次火葬习俗,随葬品数量少且绝大多数为陶器、 基本不见石器等特征均与樊城堆文化早期墓葬(拾年山二、三期遗存)一致,随葬 的小壶、器盖与樊城堆下层同类器也有一定相似之处。这些现象说明樊城堆文化是 老虎墩上层遗存的主要文化来源,甚至老虎墩上层遗存有可能从属于樊城堆文化。
从出土遗物特征来看,老虎墩上层还与山背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十分相似。 两遗址石器均以有段石锛、截面扁菱形石镞为主,有较多小石锛和少量有肩石斧;陶器均以夹砂红陶为主,流行三足器和圈足器;侧扁三角足仰折沿罐形鼎、长颈圆腹高圈足大壶、夹砂红陶浅盘豆基本相同,其他如长颈小壶、折腹小壶、曲折纹大壶(罐)、鬶等也十分相似。从整体上看,山背遗址与老虎墩上层早段遗存关系十分密切,应为同一性质的文化。
有肩石铲
另外,老虎墩上层早段遗存还包含较多良渚文化因素。高台祭祀、墓地的葬俗、 有段石锛、玉琮等均属良渚文化因素;黑皮陶小壶、器盖与良渚文化晚期同类器近似, 泥质磨光黑皮陶也可能受其影响;随葬品以小壶为主的葬俗见于良渚文化小青龙类 型。这说明良渚文化对老虎墩上层遗存影响很大。
老虎墩上层早段遗存中有少量大汶口文化因素,如篮纹罐形鼎、中高颈袋足鬶、 侧扁三角凿形足等。本期流行磨光黑皮陶,其中小壶大多胎体轻薄,可能也与大汶 口文化的影响有关。
进入到老虎墩遗址最后阶段,即老虎墩上层晚段,文化面貌又发生了变化,其 文化因素更加丰富,渊源关系更加复杂。墓葬出土的陶鬶,把柄上的竖条纹可能融 合了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因素;装饰有篮纹、方格斜线纹的圈足捏流壶、高领矮 圈足小壶,与广丰社山头遗址出土的小壶相同,可能受其文化的影响。凹折沿鼎、 花边釜、粗喇叭柄豆、粗矮颈鬶、蛋壳黑陶觚形杯、带长凹槽的横扁足、凹弧形鼎 足等,这类器物又见于后石家河文化中,大多为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因素,部分为 后石家河文化因素。高领尊、足顶面下凹足外缘带 2 ~ 3 个按窝的侧扁三角形鼎足 则与上海广富林文化同类器相似。因此,老虎墩上层晚段遗存是在后石家河文化强 烈影响下,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长江中游地区原始文化总体特征。
靖安老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江西地区史前文化的空 白,对构建江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对认识人类原始文化从单 个遗址,到聚落和聚落群,再到中心聚落和城址出现等演变模式、发展过程具有重 大意义。2019 年,这个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