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遗踪 —靖安潦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存
浏览量:10次 发布时间:2021-05-18 18:23
【关键词】 远古遗踪 —靖安潦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存
在江西这块土地上,何时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一问题无 言以答。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一个文物爱好者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在赣西北潦河流 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文化遗物—打制石器,由一个点涉及数个点,由一 县域扩大到数县区域,进而发现了潦河流域的旧石器地点群,盘活了江西旧石器时代 考古发现,使江西的古人类遗存真正列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序列。
河岸残石
1988 年 12 月间,旧石器考古爱好者胡贤刚,在城郊潦河岸的阶级台地上采集 了数十件有破裂痕迹的鹅卵石,当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泰斗 级专家贾兰坡鉴定,其中有一件是人工打制痕迹明显的石器,正是这件典型旧石器 的权威认定,给江西旧石器时代考古带来了曙光。
根据这一线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 家在潦河流域开展野外调查。他们先是在安义县城郊潦河北岸的第二级阶地上发现了 樟灵岗、凤凰山和上徐村三处旧石器地点,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他们沿着潦河溯水 而上进行勘查,终于在靖安县仁首镇九里岗、高湖镇富田及水口乡斋饭垴又发现了多 处旧石器遗存,极大地丰富了江西旧石器时代考古内容,改写了江西省考古史。
旧石器遗存的新天地
靖安的数处旧石器时代地点亦分布在北潦河南支流的二级阶地上。这里埋藏旧 石器的地层属于第四纪典型的网纹红土,即厚厚的红壤土层中布满纵横交织的白色
纹路,地质地层特别鲜明突出。靖安旧石器埋藏地层和石器的发现,让人们的目光 为之一亮:原来除了幽暗的石灰岩洞穴,还另有一片阳光灿烂的广阔天地,那就是 河流阶地的第四纪网纹红土。
靖安发现的这些旧石器标本,以河床卵石为原料,岩性以砂岩为主,次为脉石英。 石制品种类有石片、石核和砾石等。按使用功能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斧、 石球,还有当时加工石器的工具,如石锤、石砧等。在这些采集到的旧石器中,尖状器、 砍砸器、刮削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富有特色。
靖安的潦河发源于九岭山脉最高峰的九岭山南麓,由西向东,穿过崇山峻岭, 在高湖镇境内河流两岸逐渐开阔,大量的高低不同的沿河台地,非常适合古人生活 并进行渔猎、采集活动。不一样的工具产生于不同的环境,满足不同的需要,例如: 尖状器为三棱形,用来刨土翻地,挖取植物块茎,现在用的铁镐或鹤嘴锄就是它演 变来的。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再加手臂作用力到“镐尖”加速度的直接组合 方式,使得工具本身体积、重量的增加成为提高劳作效率的有效途径。靖安早期旧 石器的典型为三棱尖状器,硕大浑厚,最长者达 18 厘米,大概是基于类似的考虑。
靖安县域的地形可以概括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北部层峦 叠嶂,山高谷深,东南部地势逐渐平缓。最早的人类或居于洞穴之中,或构木为巢, 生食野果和鸟兽之肉,饮血茹毛,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旧石 器时代先人发明生产工具后,生存能力增强,逐渐顺流而下,走向植物生长茂密的 丘陵和平原。在这一带,各种动物奔跑于丛林或湿地,鱼类资源丰富。远古人类无 论狩猎还是采集贝壳类水生动物,似乎都比较习惯于用直接而猛烈的作用力来达到取食的最终目的,所以砍砸器成了近山地、湿地旧石器工具的主 要标志。此外,还发现有功能类 似于刮削器的手斧和用来作为绊 兽索的石球等。这些都有力证明 靖安不少旧石器是与狩猎生产方 式有关的工具,反映出远古人类 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应是狩猎兼及采集。
三棱尖状器
靖安旧石器采自网纹红土, 标本表面都保留铁锈斑红褐土的面貌,且棱角分明。从铁锰斑锈 来看,说明它们属于地层里的遗 物,而此地层正是潦河第二级阶 地的红色黏土。从长江中下游地 区河流阶地发育序列来看,第二级阶地红色黏土的地质形成时代为大姑山—庐山间冰期的末期至庐山冰期早期, 也即晚更新世早期,考古专家依据地貌、地层和石制品的性质特点,认定靖安旧石 器年代相当于地质时代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即旧石器时代中期,绝对 年代为距今约 20 万年。
靖安潦河流域旧石器的发现,将人类在宜春境内的历史开篇上溯到了距今约 20 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