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并非“不解音声”-从陶渊明抚弄无弦琴看其美学思想
-
作者:
雷代浩
-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无弦琴
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美感
音律
演奏技巧
音乐美学观
大音希声
我国古代
音声
-
描述:史称陶渊明“不解音声”,殆成定论。《宋书·列传·隐逸》载:“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亦云:“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另据《晋书·列传·隐逸》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起,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南史·列传·隐逸上》亦记其事,文字与《宋书》同,唯无“无弦”二字。三人成市虎,诗人遂“蒙冤”焉。其实,诗人是懂音律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陶传载于南朝
-
混声合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音乐分析
-
作者:
胡凌媚
-
关键词:
音乐分析
混声合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描述:苏轼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传诵于世,成为众多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绝佳题材。从创作的体裁来看,主要分为合唱版和独唱版,其中混声合唱版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王千一谱曲的最具代表性。其旋法特征匠心独妙,伴奏织体别出机杼,为这一经典词作注入了新鲜活力,该合唱作品也成为中国古诗词合唱作品中的得意之作。
-
音乐美学思想在古诗词中的体现——以苏轼的诗词为例
-
作者:
杨柳
-
关键词:
苏轼诗词
音乐美学思想
古诗词
-
描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中,逐渐积累沉淀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诸多优秀文化中,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一直是近些年来音乐界与学术界的关注重点。与西方专业音乐不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时代出现出了不同的美学流派,而其中儒、道、佛审美意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整体性的奠基作用。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璀璨结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有的古诗词音乐美学体系。苏轼是我国知名的文学家,具有极高的造诣。文章以苏轼的诗词为例,针对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诗词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并研究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诸多影响,以便于更好地借助音乐美学思想来窥探古代文学大家古诗词中特有的音乐魅力。
-
琴歌《醉翁吟》《醉翁操》流变考
-
作者:
张艳
-
关键词:
文人音乐
琴歌
宋代古琴
《醉翁吟》
《醉翁操》
-
描述:琴歌《醉翁吟》《醉翁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两首琴歌自宋代被创作以来,有众多文人参与其中,特别是苏轼填词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它们的传播,流传至今。以往关于该琴歌的研究较多从乐府诗、文学史、宋代古琴音乐、苏轼研究等角度探讨了文辞的演变、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以及琴曲在宋代的发展情况等。本文主要从古琴音乐研究的视角,通过对文献记载、存见谱录、当代打谱成果等资料的梳理,着重考察琴歌《醉翁吟》《醉翁操》自宋代创作以来至明清数百年流传中的演变情况和艺术风格,以期呈现其后世流传脉络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