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86)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86)
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天”的英译探析 ——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作者: 罗静,吕文澎
关键词: 务实”连续统 英译“天” 文化意象 译者行为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 “求真
描述:文化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之"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1个英译本为例,探讨文化意象"天"的翻译策略与译者行为,发现国内外译者求真于"作者/原文"的努力高于务实于"读者/社会"之努力,可谓"意美"为上,其行为符合文学翻译"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的一般译者行为规律,据此可为中国诗词翻译研究及文化核心关键词的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特点分析
作者: 索晓畅
关键词: 钢琴伴奏 《大江东去》 古诗词艺术歌曲 深层内涵
描述: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青主以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作曲的代表性声乐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这首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几个角色、功能特点,分析钢琴这种西洋乐器与中国昆曲特征的旋律曲调相融合的几个层面特点,揭示出中外音乐文化的结合特点,展现出钢琴多样性的表现力和富有渲染性的音色,在作品中很好地承担了西方歌剧中咏叹调与宣叙调职能的角色定位,从而很好地阐述了钢琴伴奏部分对于这首作品深层次的意境诠释。
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及思考
作者: 李丽明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 实践思考 群文阅读
描述:古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无数文人雅士的心血和付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我国不断进步过程中需要中华儿女传承发展的精神粮食。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但缺乏对古诗词的专业学习及欣赏能力,导致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的作品得不到很好的传承。而群文阅读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古诗词阅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强化。本文将高中语文古诗词与群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推进古诗词的教学学习。
“诗中有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作者: 陆晓萍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 诗中有画 视觉素养
描述:"诗中有画"最初是北宋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著名评价,经过后世的不断阐发,发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经典命题。"诗中有画"在创作和欣赏中都注重诗画互通,要求读者借助文字能够在脑海中形成视觉画面,产生审美意境,这对古诗词鉴赏和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借鉴"诗中有画"理论,基于图文转换,发挥视觉思维对语言和审美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从沈延毅悼亡诗说开去 ——谨以此文纪念沈延毅先生诞辰117周年
作者: 宫宝安
关键词: 哀诔作品 悼亡诗词 沈延毅《悼亡室韵书》
描述:沈延毅先生乃当代一位书法碑学宗师,但不为世人所知的是,先生亦乃通淹今古之硕学大才和诗词大家,只不过由于其书名至盛,诗名被书名所掩耳。沈延毅为诗向以气韵为主,以自然为宗。就诗风论,除悼亡诗外,先生似应归"豪纵"一路。其诸多作品时抒英磊超拔、郁勃苍莽之气,楮墨间敲金凿铁,高歌猛进,很少作嚼雪盥花、温言软语之状。然其一组以《悼亡室韵书》为题的悼亡诗文采焕然、情景交融、深情缱绻、如泣如诉,诚悼亡诗作之佳构杰什。中国千古悼亡诗词有"五大家"之说,即东汉之秦嘉、西晋之潘岳、唐之元稹、宋之苏轼及清之纳兰性德。余以为沈延毅可列入大家,适可填补现当代之空白,如此,千古悼亡"六大家"可也。
上页 1 2 3 ... 23 24 25 ... 36 37 38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