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6)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84)
耕读文化(2)
好雨·小雨·朝雨:一场春雨千般“润” ——《春夜喜雨》等三首古诗教学设计
作者: 祝贵耀
关键词: 五言律诗 《春夜喜雨》 唐人诗 七言绝句 统编教材 古诗教学 写景诗 《送元二使安西》
描述:[文本解读]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中,有这样三首唐人诗:杜甫《春夜喜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它们既非同一题材——有送别诗,也有写景诗,也非同一体裁——有七言绝句,也有五言律诗.把它们放在一起比照着读,不知在这"异"中可见何"同"呢
晏殊佚诗两首
作者: 谢先模
关键词: 七言 《珠玉词》 排律 佚诗 晏殊 词人
描述: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生平著作甚多,有《临川集》、《紫薇集》、《珠玉词》、《类要》等集。今除《珠玉词》外,余皆不传。我在翻阅《奉新县志》(康熙、道光、同治各种版本)时,发现晏殊佚诗两首。一首为七言排律《题华林书院》,诗曰:
“东坡愁”的审美范式及其词体特征
作者: 张文浩
关键词: 文化人格 “我言” “东坡愁” 叙事功能 审美范式
描述: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花间范式"单一格局;以"耆卿为舆台"分流成两种审美范式,一种被周邦彦发展成清真范式,另一种被苏轼推衍成东坡范式。东坡范式与文人言愁风尚紧密相关,可归结为"东坡愁"。"东坡愁"的审美范式呈现三个审美特征:主体立场由"代言"转向"我言";缘事动情,加强词作的叙事功能;呈现须眉本色及"性情之外不见文字"的美学风貌。苏词从容调度各种表现方法,将各类愁绪审美化,其旨归却指向人生的自由层面,以超然自适的文化人格从各种愁绪中解脱出来。
宋人美学在于境界
作者: 柯少君
关键词: 境界 一言蔽之 美学 诗词 苏轼 日常生活 东坡先生
描述:宋人美学吸引之处,在于境界。可是“境界”每人感受不同,不能以一言蔽之。以下试举数例。文人:苏轼早前在整理苏轼《木石图》资料时,除了东坡先生生平、诗词、书画,也看了许多艺术以外的轶事,毫无疑问苏轼在学术领域上有非凡之处,而他在官仕生涯中、曾经被宫廷甚为看重,却又数次被贬官流放至不毛之地,不论多风光,或是多潦倒,他在这些颠沛经历里,苦或乐的日常生活中,他所感受到的那种境界,并非我们一般常人能轻易感受到的。
上页 1 2 3 ... 7 8 9 ... 16 17 18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