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76)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76)
枯槁之美的文化内涵及发生 ——兼从“枯”的造字理念入手
作者: 管宗昌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古” 字义 枯槁之美 “枯” 造字理念
描述:中国古人崇尚生命和生命之美。"枯槁"虽具有死亡和消极意义,却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形成了典型的"枯槁之美"。关于它的发生、文化渊源以及发展过程尤其值得关注。通过梳理发现,其内涵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枯槁之美"还没有获得审美内涵;第二阶段审美内涵初步发生,集中展现为对生命的眷顾;第三阶段其内涵出现大拓展,展现出偏重高古、崇尚荒寒和道家属性。这些内涵都有相关的文化渊源,也与宋代特定的文化特征、审美倾向以及苏轼的贡献有关。同时,对"枯"的字义追溯,是深入探讨枯槁之美发生机制不容忽视的视角。"古"的字义承载着枯槁之美的文化基因,"枯"的造字理念暗含着枯槁之美两种不同的发生机制。
礼养人 乐安民——苏轼雅乐思想研究
作者: 张孟蕊
关键词: 音乐美学思想 民间音乐 著名文学家 雅乐 苏轼 北宋文人 贬谪
描述: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文章。他的许多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音乐活动和面貌,还表达了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被外放和贬谪过程中,苏轼经常接触到民间音乐,他的诗词文章中对各类音乐活动的描写、音乐感受的阐释多达上百篇,成为后世了解北宋文人音乐活动和创作的重要史料。
苏轼书论思想与现代设计的审美共通性
作者: 沈袁达
关键词: 关系 现代设计 审美共通性 苏轼书论 艺术美学
描述:苏轼作为北宋书坛的领军人物与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擘,其不仅精通诗词与文赋,而且擅长书法与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多集中于他的题跋或散论中,观念自成体系、主旨明确,其中论理、论意、论法、论评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对当代艺术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意义。通过分析苏轼书论核心思想与现代设计审美的共通性,借此确立对古代艺术理论成果的关注,倡导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体系。
“寓意于物”与“适意逍遥”——苏轼美学思想再探
作者: 江梅玲
关键词: 美学思想 适意逍遥 人生哲学 寓意于物 留意于物
描述:与"留意于物"所呈现出的浓厚情感色彩不同,苏轼"寓意于物"的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以往说"意",往往注重主体精神,却不自觉忽视"意"其实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天然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两个层面。"寓意于物"要求艺术家对外物物性以及内在之理有高度的把握,笔下所呈现的是万物不断变化的自然之意。"意"也有主观性的特点,艺术家可通过外物呈现出自我情感及品性。而苏轼之所以强调创作的"无意"性,正是不断提醒人们不要局限于法度之内,而忘却了享受艺术过程本身的自由快乐。"寓意于物"包含了"取意于物","物我相融","意畅情出"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适意逍遥"是"寓意于物"过程中主体的精神状态。苏轼所希望达到的是不限于某个范围的"无适而不可"的境界。他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艺术化了,审美化了,于是能够在任何时候取"适之意",实现身心的自在和满足。
宋人美学在于境界
作者: 柯少君
关键词: 境界 一言蔽之 美学 诗词 苏轼 日常生活 东坡先生
描述:宋人美学吸引之处,在于境界。可是“境界”每人感受不同,不能以一言蔽之。以下试举数例。文人:苏轼早前在整理苏轼《木石图》资料时,除了东坡先生生平、诗词、书画,也看了许多艺术以外的轶事,毫无疑问苏轼在学术领域上有非凡之处,而他在官仕生涯中、曾经被宫廷甚为看重,却又数次被贬官流放至不毛之地,不论多风光,或是多潦倒,他在这些颠沛经历里,苦或乐的日常生活中,他所感受到的那种境界,并非我们一般常人能轻易感受到的。
上页 1 2 3 ... 10 11 12 ... 14 15 16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