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47)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27)
生态文化(7)
耕读文化(5)
红色文化(4)
社会生活(4)
向最难之处攻坚 追求最远大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谈制度建设引用苏轼名句赏析
作者: 李公羽
关键词: 宋代苏轼 问题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 《求是》杂志 空白点 薄弱点
描述:2020年元旦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中指出:"宋代苏轼在《思治论》中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唐代诗人笔下的劳动者
作者: 刘永加
关键词: 劳动者 唐代诗人 劳动力 社会底层 传记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 文学家
描述:1.韩愈记载的睿智瓦匠唐代大诗人、文学家韩愈(768—824年)为在长安揽活的一名泥瓦匠写过一篇传记《圬者王承福传》。泥瓦匠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生活在社会底层。也许因为是与泥水打交道吧,被人们称为“圬者”,就是干脏活的人。
积水空明竹柏影——从苏轼词中晓理趣
作者: 李涛
关键词: 审美意味 理趣 伦理道德 苏轼词 社会伦理 三日不绝 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词歌赋
描述:什么是"理趣"?通俗的理解即:"说理,但不乏味,且说得巧妙,说得有意思",并能够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般,就算是把"理趣"做到家了。首先是一个"理"字。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理,一般指一种社会伦理或道德规范。它虽然也是理,但在诗词歌赋中却很少涉及。究其原因,诗词作为审美的一种载体,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强烈的审美意味,而一般的伦理道德恰恰最缺乏这一点。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排斥理在审美之中显现
上页 1 2 3 ... 17 18 19 ... 28 29 3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