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4)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24)
“富有”的陶渊明
作者: 杨坤
关键词: 方宅 学情 陶渊明
描述:“富有”的陶渊明
略论唐宋诗歌转型过程中的三种人性观及其影响
作者: 李舜臣,陈晗
关键词: 唐宋诗 人性观 转型
描述:唐宋诗之别在宋代就已被有意识地提出,其中主"情"和不主"情"是经常被后人提及的一种区别。事实上,中唐至北宋是唐宋诗歌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儒家人性观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诗歌本是"吟咏情性"的文体,人性观变迁自然会对诗歌产生影响。其中韩愈"性情相应"气本论人性观、李翱"性善情恶"性本论人性观和王安石"性情一体"性本论人性观都不同于唐前期的官方主流人性观,而这三种人性观影响下的诗歌也都对之前唐诗的主"情"传统进行了反拨。
论辛弃疾诗歌对自我情志的复杂抒写
作者: 周蕾
关键词: 辛弃疾 诗歌 出乎其外 渊源 情志
描述:论辛弃疾诗歌对自我情志的复杂抒写
太守前身原玉局——伊秉绶与苏轼的情志契合
作者: 孙超
关键词: 伊秉绶 精神感召 情志契合 苏轼
描述:北宋大文豪苏轼,其人、其文、其艺,焜耀千古,感召着无数后世文人。清中叶大书法家伊秉绶,政绩文艺,亦为世人钦挹。论文从济世安民、旷达泰然、文采风流三个方面,阐释了伊秉绶与苏轼二人情志契合之处。时人誉伊秉绶为东坡后身,是对其立身大端及艺术成就的最高赞许。
北宋词晚景意识及苏轼“以理释情”的超越
作者: 杨一泓
关键词: “以理释情” 北宋词 苏轼 晚景意识
描述:宋初,文人士大夫对五代浮艳婉丽的词风有所因革,并进一步探索词的抒情功能,在词中抒发"春女思,秋士悲"的感慨,书写庙堂之外的生命情感体验。文人在词中表达汲汲顾景而唯恐不及的晚景意识与春日闲愁,在对日常生活的深情体味中,兴起"人生有限情无限"之悲,却没有找到合理的应对方式,未能真正化解悲情,从而陷入价值建构的迷茫。至苏轼,始"以理释情",超越"人生有限情无限"的矛盾,以理性追询生活的应然状态与人的存在方式,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探索心灵和建构人生价值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