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6)
关于“乌台诗案”
作者: 陈星蒙,钱玉趾
关键词: 乌台诗案 王安石 张方平 开封府 御史台
描述: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一起后人称为"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事件的主角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学者、书画家苏轼(1037—1101)。英宗时,他以进士出身入判登闻鼓院,后入史馆修起居注。王安石拟行变法时,苏轼向神宗上书陈说新法之弊。神宗便单独召见他,想听听他的具体意见。《宋史·苏轼列传》记载了他对神宗的直言:"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宋史》本传讲,神宗听到这毫不遮掩的话,"悚然",就是恐惧害怕。
“乌台诗案”的文书运行过程及相关文本属性考辨
作者: 张宜喆
关键词: 审刑院 文书运行 乌台诗案 御史台 中书门下
描述:根据朋本《乌台诗案》及《长编》所载"乌台诗案"的相关信息,可以大致还原出"乌台诗案"的文书运行过程。在诗案立案、审讯、检法量刑、覆议,乃至最终圣旨裁决后相关部门执行的全部过程中,文书的运行十分频繁。朋本《乌台诗案》除"御史台根勘结按状"小标题下相关大理寺检法量刑部分内容外,其他内容应当都来自御史台勘得的供状及收到中书门下"奉圣旨"劄送的下行文书。而《外集》所载"乌台诗案"的主体部分应当是一份中书覆奏状,内容主要来自审刑院覆议后的上奏文本,最后一句"准圣旨牒,奉敕,某人依断,特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应当是与官告同时下发给苏轼的中书敕牒的节录。中书宰执通过进呈取旨与签发下行文书在整个"乌台诗案"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与作用。
苏轼笔祸与乌台诗案
作者: 胡文祥
关键词: 宋神宗 乌台诗案 变法派 张方平 王安石变法 御史台
描述:乌台诗案发生在宋神宗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宋神宗决定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旧党"大臣,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这给了一心整垮"旧党"的新进们机会,而著名的大学者苏轼刚好赶上了风口浪尖。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至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宋太祖曾刻石铭志,其中有"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一条。但"乌台诗案"就差一点毁了太祖遗训。
苏轼: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作者:
关键词: 苏东坡 湖州 乌台诗案 新党 元丰二年 王安石变法 苏轼 御史台
描述:01善良之花元丰二年,新党得势,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此时苏东坡调任湖州,他在《湖州谢上表》中写了几句牢骚,其中一句“难以追陪新进”引起新党不满,他们认为苏轼在嘲讽新法。于是御史台里的官员们在苏轼以往的诗词里寻章摘句,搜罗了很多苏轼嘲讽新法的“证据”。苏轼被抓入狱,接受审问,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作者: 张敏
关键词: 大江东去 乌台诗案 黄州时期 司马光 御史台狱 王安石变法 《黄州寒食帖》 黄庭坚
描述:赤壁,是苏轼黄州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被贬黄州,也就没有苏轼与赤壁的相遇;没有在黄州苦闷与重生的交织,苏轼笔下的赤壁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现在,我们将赤壁搁置在苏轼黄州的整个历程中,把"赤壁"还给"黄州"。政治哀伤苏轼一生三次被贬,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二次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第三次直接被贬到了儋州(今海南),所以去世前他回望自己一生时,带着点心酸和无奈说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琼州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