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2)
宫 市
作者: 韩愈,海涛
关键词: 宦官 御史 宫市
描述:旧事~①:宫中有要市外物~②,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③。贞元末~④,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⑤,稍不如本估~⑥。末年不复行文书~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⑧,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⑨。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
《师说》:传“道”者的坚守与呐喊
作者: 李彬
关键词: 宦官专权 古文运动 “道” 《师说》
描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师说》视为一篇传播尊师重教主题的文章,认为文章从三个维度阐释其思想价值,即教师的作用、择师的标准、从师的意义。这些实用化的理解,似乎无可非议。文本阐释学认为,细读文本不能忽略特定文本的写作任务,文本内容的理解必须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解读作品既要尊重文本,又不能陷入狭隘的"文本中心论",割裂文本与写作背景的联系。当然,历千年时代变换、语境更迭,后人欲完全还原作者本意,则是道阻且长。因此,最大限度地追溯时代语境,还原写作本意,应是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基本任务。《师说》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如果还能关注到它是一篇"序",回到古人赠序所特有的推重、劝勉功能,那么就很有必要探讨李蟠"行古道"的具体内涵。同时,结合韩愈作为古文运动旗手的特殊身份,审视那场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也许能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师说》乃至古文运动在传承儒家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澄清《师说》所传之"道"的真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