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
作者:
刘扬忠撰
-
关键词:
周邦彦(1056~1121)-宋词-诗词研究
-
描述: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的词坛新领袖。他有深厚的辞章修养,妙解音律,有顾曲周郎之誉。他作词既重篇章辞句,又重音律之美;能清能丽,亦雅亦俗。从风格情调和艺术技巧上来看,他的词的确称得上是当行本色的好词。本书收入周邦彦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各种风格的词作共80首,注释简洁?
-
大宋星周刊
-
作者:
-
关键词:
李师师
周邦彦
宋徽宗
欧阳修
王安石
-
描述:高考作文用典的正确姿势苏轼参加高考时才19岁。那年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助手是诗坛有名的梅尧臣。二人正锐意革新诗文,阅卷的时候,看着那些千篇一律的老旧作文直叹气:"现在的考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正看得头昏脑涨,欧阳修突然眼前一亮,只见面前的文章写着:"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瞬间被治愈的欧阳修拉着梅尧臣共赏好文,但很快,二人又陷入困惑,这典故出自何处呢?想不起来,看来自己
-
不滞于物:宋代咏物词的物象空间与意蕴空间
-
作者:
宋学达
-
关键词:
辛弃疾
姜夔
文本空间
周邦彦
咏物词
苏轼
-
描述:咏物是宋词的重要题材,张炎总结咏物词之最高艺术境界为"不留滞于物"。凡臻于这一境界的咏物词作,皆于描摹物象之外寄托着更深的意蕴,形成物象层与意蕴层相互叠映的多重文本空间结构。苏轼的"人格化"咏物,是于咏物词中打造多重结构文本空间之滥觞。周邦彦借咏物词抒发身世之感,并创造出"勾勒"手法,使咏物词的多重文本空间结构更加分明。南宋咏物词则继承了北宋的艺术资源,并继续深化多重文本空间结构的艺术造诣。辛弃疾创作咏物词,能够娴熟运用周邦彦的"勾勒"手法,而姜夔将物象空间转化为意象空间,转换了所咏之物与意蕴寄托的虚实关系,从而达到"不留滞于物"的最高境界。
-
国学艺术札记(二十二)
-
作者:
徐建融
-
关键词:
《宋史》
书画家
周邦彦
二十二
纪传体
-
描述:文人之多顾炎武《日知录》有"文人之多"一节:"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这里借批评"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重点批评的其实是"本朝嘉靖以来"的"何文人之多"。因为,唐宋时文人虽多,但读书界主流的人物如韩愈、欧阳修、苏轼等都还是士人;而晚明以降的文人之多,不仅主流的人物
-
词之生命——《唐宋词十七讲》荐读
-
作者:
-
关键词:
叶嘉莹
温庭筠
吴文英
周邦彦
唐宋词
韦庄
王沂孙
冯延
-
描述:【导读】《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内容是《唐宋词名家论搞》的补充和完善。《唐宋词十七讲》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结合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方面追寻唐宋词的演变与发展轨迹,讲述中既兼顾他们纵横之间的影响及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