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1)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21)
论苏轼创新意识的形成原因
作者: 潘殊闲,敖慧斌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形成原因 苏轼
描述:苏轼作为一代文宗师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卓尔不凡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源于尚变的民族审美心理的潜移默化,源于四川地域文化的影响,源于苏氏家族门风的濡染,源于时代风会的熏陶,源于前辈名公的奖掖扶持,源于其性格禀赋和后天的造化,源于其坎壈的人生遭际。一句话,是民族、地域、家族、时代、伯乐、个人性格、后天努力和人生遭际等综合因素锻造了苏轼,使其成为穿越古今、生命永恒的文化巨擘。
不同观念下的品评异尚——以唐宋关于智永的品评为例
作者: 胡董森
关键词: 智永 唐宋品评 转变原因
描述:智永是我国南朝末期的重要书家,对他的书学品评,一直未曾断绝。这不仅透露着其不同时期的艺术地位,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书法审美观念的转变。本文从唐宋书法批评文论中关于智永的材料发现,盛唐所谓"意态不足""气调下于欧虞""天机浅而恐泥"占主导成分。而中晚唐蔡希综、徐浩、释亚栖虽然未有高标评价,但微词已逐渐减少。宋代特别是苏轼一改唐人之论,极大地提升了智永的地位。这种转变,与唐人相对注重技术完备而宋代则推崇新理异态的书法品评标准有关。智永的"存家法",对于宋代人上探魏晋书风,无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黄公望“尚意”风格的形成及特点
作者: 费聿祥
关键词: 原因 黄公望 尚意 特点
描述: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形成南北两宗,元朝时,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继承王维、苏轼、赵孟頫的绘画理念,将"尚意"风格发展到顶峰,黄公望是"元四家"中最年长,"五变"之一,是赵孟頫的"吴兴室内大弟子",所以研究黄公望"尚意"风尚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的概念,加深对传统的认识,并能有所启示。
哀伤与希望同在 无情与多情长存 ——对比赏析晏殊的《浣溪沙》和苏轼的《蝶恋花》中的理趣
作者: 王利霞
关键词: 多情 理趣 希望 无情 原因 哀伤
描述:本文对比赏析了晏殊的《浣溪沙》和苏轼的《蝶恋花》,除了赏析其审美价值之外,本文着重抓住其中的思想价值,给现在的我们以启发.并从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两个角度来探讨这种理趣产生的原因
“诗穷而后工”原因再探赜
作者: 李小青,张克锋
关键词: 困厄穷愁 原因 诗穷而后工
描述: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上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说,下启李贽"发愤"说等,道出了诗人的生命遭际与诗歌创作成就的关系,成为一种诗学共识。笔者认为,诗之所以能"穷而后工",是因为经历困厄穷愁的诗人有强烈的创作动力、容易获得有关普通民众的生活素材、有真挚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困厄穷愁更接近生活的本相,因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