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5)
生态文化(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押韵艺术探析——兼与苏轼、杨万里的次韵追和相比较
作者: 黄金灿
关键词: 和陶 《归去来兮辞》 杨万里 陶渊明 次韵 苏轼
描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体现了极高的押韵艺术,完美地达到了"韵随意转,天然凑泊"的艺术境界。苏轼与杨万里的次韵追和,虽步武陶韵却并未被其所限,而是成功实现了创新与突围,彰显了各自独特的艺术个性。陶辞、苏辞与杨辞虽然使用的韵字及其顺序几乎完全一样,但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却构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范型:陶辞是名副其实的"归去来兮辞";苏辞实际上是"归不得兮辞";杨辞则是"不愿归兮辞"。苏辞、杨辞由于基本沿用陶辞的押韵结构,故将陶辞的押韵艺术展现得更为鲜活、立体。
未经体验的生活不是诗歌 ——《插秧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作者: 刘祥
关键词: 插秧歌 《插秧歌》 杨万里 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
描述:【文本课程定位】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初由《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首古典诗歌构成。2019年版的教材中,以杨万里的《插秧歌》替换了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编者之所以作这样的替换,或许是认为《插秧歌》的内容与情感更切合该单元的"劳动"主题。在第二单元的"导语"以及"学习提示"中,两首诗歌的主题被预设为"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缺乏对该主题的正面描绘,且字里行间隐藏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和老之已至、生活困顿、理想破灭的苍凉。
日本五山禅僧对苏轼诗的“诗格化”接受——以瑞溪周凤与万里集九为例
作者: 罗宇
关键词: 万里集九 五山文学 瑞溪周凤 诗格化 苏轼
描述:瑞溪周凤与万里集九,是五山禅僧苏轼接受史上的关键人物。无论苏诗抄物《四河入海》,还是其诗文集《卧云稿》与《梅花无尽藏》,都展露了二人学苏的轨迹。在"诗格化"传统的引导下,他们总结了学苏诗的四个法门:声韵斗奇法、扇对法、句内双拟式、末句定格式。并且二人对苏诗的接受同中有异:周凤中正平和,变通于诗格,对苏诗学得深刻;集九拘泥诗格,热衷独标新体,对苏诗学得浅薄。这也正是五山禅僧苏诗接受的两个方向。而应仁之乱后,汉学从中心到地方的下移是方向转变的根本原因。
功高震主和自毁长城
作者: 陈恒舒
关键词: 陶渊明 万里长城 功高震主
描述:功高震主和自毁长城
董小婉,一个精灵一样的女子
作者: 茹喜斌
关键词: 宋元明清 归一 女子 扇面 陶渊明 次韵 文人 万里
描述:董小婉,一个精灵一样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