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木与竹为何同画:从传苏轼《木石图》看墨竹题材中的仙道观念(下)
-
作者:
谈晟广
-
关键词:
米芾
江海
枯木
黄州
表现形式
墨竹
-
描述:(接上期)前文说到,苏轼常常画的枯木墨竹题材,竟是其小舟泛于江海之理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苏轼创作枯木墨竹题材,始于黄州。米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枝竹,一枯树,一怪石,见与"(米芾《画史》)。东坡在黄州时以书遗同样好道的王定国,自言:"画得寒林竹石,已入神品,草书益奇,诗笔殊减退。"
-
从苏轼黄州之贬探其文学创作的三重境界
-
作者:
王紫骆
-
关键词:
三重境界
心境
苏轼
黄州之贬
-
描述:苏轼黄州之贬,历经重重困境之后,其创作心境日趋成熟,其转变也会及时地反映到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通过苏轼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与王国维"三重境界说"比较分析,可见二者有诸多相合之处。第一境是苏轼苦闷隐忍逆流而上的人生展望,第二境是其豁达淡然以苦为乐的恣意纵情,第三境是其旷达超然了悟禅理的通透顿悟。黄州之贬从不安彷徨到洒脱超然是苏轼的成长亦是其文学创作的升华。
-
“隐逸”中的精神自由 ——苏轼黄州时期山水诗词生态美学思想赏析
-
作者:
臧慧敏
-
关键词:
生态美学思想
木芍药
精神自由
黄州时期
-
描述:中国古代有着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传统,在先秦儒家那里,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道家则主张清净无为,一切顺应自然,"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于私。"(《庄子·应帝王》)。这里的"游心"就是使自己的精神处于淡然无为的状态,顺其自然,是一种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过程,也是一种真正的精神自由。苏轼谪居黄州,道家消极遁世的处世哲学渐渐在他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他在给苏辙的信中曾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予以事系御史台狱……》)初到黄州,诗人心灵沉浸在"乌台诗案"的阴
-
唐宋文獻考訂零劄(三)
-
作者:
夏婧
-
关键词:
本事
生慧
蘇軾
黄州
承天寺
-
描述:蘇軾《記故人病》本事考蘇軾記述元豐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夜訪友人張懷民的《記承天寺夜遊》,歷來被視作體現東坡謫居黄州期間曠達閑適心境的名篇。而蘇軾《記故人病》所载當夜稍早的一段聞見經歷,卻透露出另一番感悟。《記故人病》云:“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鼓後,故人有得風疾者,急往視之,已不能言矣。死生陰陽之争,其苦有甚于刀鋸木索者。余知其不可救,嘿為祈死而已。嗚呼哀哉,此復何罪乎!酒色之娱而已。古人云:‘甘嗜毒,樂戲猛獸之爪牙。’豈虚言哉?明日見一少年,以此戒之。少年笑曰:‘甚矣,子言之陋也!色固吾之所甚好,而死生疾痛,非吾之所怖也。’……今世之為高者,皆少年之徒也。戒生定,定生慧,此不刊之語也。如有不從戒、定生者,皆妄也。如慧而實癡也,如覺而實夢也。悲夫!”(《蘇軾文集》卷七三)。
上页
1
2
3
...
7
8
9
...
19
20
21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