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龙仁的苏轼书画理论译介研究
-
作者:
吉灵娟,殷企平
-
关键词:
喜龙仁
书画批评翻译
艺术史
苏轼
-
描述:瑞典收藏家、艺术史学家喜龙仁译介苏轼书画理论,阐释苏轼绘画创作理论,如悟道、无我、常理等核心概念,并评价苏轼在中国古典绘画艺术领域的权威性,以及苏轼研究对于海外汉学界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构建了西方汉学界对苏轼的初步认知,引起了海外汉学界对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普遍兴趣。他借用跨艺术诗学的研究方法,为西方艺术史、文化史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研究范式,不仅有效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而且为海外汉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思路和方向。
-
行书教学中的技法表现比较研究 ——以米芾与苏轼行书为例
-
作者:
马祥和
-
关键词:
行书教学
比较
米芾
艺术特征
技法表现
苏轼
-
描述:苏轼、米芾作为宋代行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行书艺术虽然同属于尚意的审美范畴,但却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性,其技法的形态表现也有着较大的区别。苏轼行书内文外质,米芾行书则外文内质;苏轼老迈沉雄,米书沉着痛快。用笔上,苏轼的用笔厚重矫健,是取法唐颜真卿笔意。而米芾取法晋人,吸取二王艺术上的洒脱和灵秀,结字的变化极为丰富,章法因势生行,纵横跌宕的笔势和曲折成章的笔意多率意而成。
-
书法中“淡”的美学意蕴
-
作者:
张祖平
-
关键词:
美学意蕴
书法艺术
《韭花帖》
-
描述:"淡"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最早以"淡"为艺术追求要追溯到王维那里,王维以高远意象为追求,开创文人画法,其静谧的雪景图表现出一片平淡天真。时至宋代,苏轼对陶渊明的诗风推崇有
-
草原之声与江海之音:东坡之啸及其文学书写
-
作者:
范子烨
-
关键词:
东坡之啸
长江
呼麦艺术
道教
萨满
南海
-
描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长啸意象来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喉音艺术,与北方草原的萨满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道教和方术之士对草原呼麦艺术的吸纳和转化使之成为汉语文化系统中的长啸。苏轼对长啸的文学书写具有典范的意义,这一文学现象构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学个案。东坡之啸既是历史中的记忆,也是现实中的表达;既是诗人对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受,也是诗人个体精神的显现。东坡之啸是一种富有审美价值、自然情味、文化内涵的艺术声音,从中原到岭南,从岭南到海南,东坡之啸声声不绝,他在多艰的人生中创造了一个异彩纷呈的长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