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师
-
作者:
张扬帆,翟晓丽
-
关键词:
本事
师父
明月山
-
描述:1十岁那年,我被母亲送进了山里。母亲说,农村的娃,书读不下去,终究得学个本事傍身,将来才能讨口饭吃。母亲说的本事,是功夫;山是明月山,师父是明月派掌门。说是掌门,其实这明月派只有他一个人。师父说:"徒不在多,而在精。十年树人,金石可镂。"
-
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
-
作者:
宋学达
-
关键词:
词本事
宋词
书写
虚构
-
描述:宋人词本事是考订、阐释宋词的重要文献资料,然而通过将陶榖《风光好》、周邦彦《瑞鹤仙》、苏轼《卜算子》三首词之本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宋代的词本事书写中存在相当严重的虚构现象。明确本事虚构的手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则本事可以在何种程度上被取信:凡有大量细节描写者、凡以词句比附情节者,皆应怀疑。词本事虚构现象的存在,贬损了这类文献在考订事实、阐释词作内涵方面的价值。但是本事的虚构现象本身包含着诸多宋代词学思想的信息,也是考察宋词传播方式的重要依据。即便词本事因虚构问题不能再被视为完全的"信史",也同样是宋词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
-
轻本事而重艺术——论黄庭坚、陈师道的诗题演变与文本删改
-
作者:
赵鑫
-
关键词:
陈师道
本事
艺术
黄庭坚
-
描述:记事成分在诗中所占比重之变化,是研究江西诗派诗人创作心态的重要角度。从苏轼到黄庭坚、陈师道,诗题由长变短,本事信息随之由明晰变得隐晦,黄、陈以诗记事的意识比苏轼减弱。从黄、陈对诗歌的修改、删弃痕迹中,可以看出他们经常以放弃记录本事信息为代价,来提升艺术效果,具有轻本事而重艺术的创作心态。此心态与黄、陈对外界事物的疏离、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有关。在以苏轼为代表的诗歌行记化、日记化风气中,黄庭坚、陈师道把艺术效果提升为存诗时所要考虑的首要甚至是唯一因素,这一做法具有向"纯艺术"回归的意义。
-
苏轼《天际乌云帖》本事考①
-
作者:
余红芳
-
关键词:
本事
真伪
翁方纲
《天际乌云帖》
苏轼
-
描述:传世书帖有时会涉及文物和文献的双重考证,现存苏轼《天际乌云帖》即是如此。前人已从文物角度考订其迹非真,而论说已详。今从文献角度考证其事非伪,可予指出的是,《端明集》所收《梦游洛中十首》与该帖所录《记梦诗》比较,仅有二字异文,然经此一改,前者为怀远诗,后者为悼亡诗,情志迥然。据此可证其本事,《天际乌云帖》为摹本无疑,虽下真迹一等,仍渊源有自,颇可信据。
-
韓愈詩五首本事及繫年辨正
-
作者:
常思春
-
关键词:
韓愈詩
本事
繫年
舊注
-
描述:本文對韓愈五首詩本事及繫年舊說之誤略作辨正。〈孟生詩〉舊注謂貞元九年(793)為孟郊下第作,今揭示此詩乃寫孟郊以「拔解」鄉貢,在京投公卿求薦舉不得,韓愈遂勸其往徐州投張建封求薦舉,作於貞元八年(792)春。〈贈河陽李大夫〉舊注以動亂解此詩,今揭示詩為貞元十一年(795)冬韓愈求仕不得歸河陽作,寫其求仕遭遇。〈調張籍〉舊注謂對元稹〈杜甫墓誌〉及白居易〈與元九書〉而發,繫於元和十年(815),今揭示此詩為貞元十三年(797)冬韓愈在汴州指點張籍學詩之作。〈送張侍御〉作於元和十二年(817)八月韓愈從裴度討淮西途中,宋以來諸家本皆題作〈送張侍郎〉並據以為注,今校訂題當作〈送張侍御〉,揭示詩寫韓愈出使汴州成功。〈杏園送張侍御歸使〉舊注謂送張徹歸范陽,與詩言節令不合,今揭示當是張徹長慶元年(821)為宣武軍府賀正使,賀正事畢,韓愈於杏園送其歸鎮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