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东坡埋骨地
-
作者:
-
关键词:
望嵩楼
小峨眉山
三苏坟
-
描述: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徽宗即位,神宗皇后向氏听政,已在海南岛流寓四年的苏轼(苏东坡)遇赦北归。6月,苏轼携家眷渡海,在雷州、廉州、永州之间辗转奔波。11月,新旨意送达,准许他自行选择住处。苏轼率先就想到了已在许昌定居的弟弟苏辙。他原本是这样打算的:"遂渡岭过赣……或归颍昌(许昌),老兄弟相守过此生矣。"
-
望湖楼下水如天
-
作者:
白羽
-
关键词:
望湖楼
来去匆匆
西湖
组诗
苏轼
-
描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五首组诗,今天推荐的是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这首诗第一句用“翻墨”写出黑云的气势,第二句用“跳珠”写出骤雨的特点,后两句则描绘了雨过天晴、水天一色的西湖美景。诗人用短短二十八个字,极为生动地描摹了一场夏日西湖上来去匆匆的暴雨,映衬出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神奇多姿。
-
从“望/见”之异看陶渊明的形象塑造
-
作者:
李燕玲
-
关键词: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望”“见”之辨
-
描述:到底是"悠然见南山"还是"悠然望南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著名公案。自苏轼提出"见"优于"望"这一观点之后,后代读者多无异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选《饮酒(其五)》时,也认可"见"这一版本。然而,在苏轼之前,陶集版本用的是"望"而非"见"。可以说,是像苏轼这样的强势读者选择、塑造了陶渊明的形象。这种选择在使陶渊明成为重要诗人的同时,也简化、忽略了陶渊明人生的丰富性与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