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51)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49)
耕读文化(2)
苏轼的1079:开启文人画的新纪元
作者: 陈相锋
关键词: 形似 1079 眉山竹派 苏轼 文人画
描述: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图像分析方法,对苏轼的绘画形神观展开讨论。与以往相关研究所不同的是,本文指出苏轼的绘画形神观在1079年前后有较大的转变。1079年之前,苏轼强调要在理解物理的基础上把握物形,追求形理两全,从而实现以形传神、形神俱似的传神目的;1079年之后,由于仕途境遇和创作情境方式的变化,其对待物象形似的态度,走向不求形似,墨竹画创作也逐渐与文同拉开距离,从而开创了眉山竹派,开启了后世文人画的新纪元。
论清初魏裔介的文学史意义与成就
作者: 许振东
关键词: 魏裔介 文人领袖 诗论 文风 燕赵
描述:自顺治初年至康熙初年,魏裔介堪称一代文人领袖,对清初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和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所撰诗歌体裁丰富,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喜与人论诗,乐为诗集作序,阐扬诗之正道,主张诗言志,出于性情,关乎世运。各类文体的创作丰富,所编著书籍达65种,为文醇雅,宗法韩愈、欧阳修,对一代文风深有影响。很少离开过燕赵地区,一生的挚友主要是北地人,共同接受着同一文化土壤的滋养,有着非常近似的文学观,并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文人习禅与北宋中后期诗史流变的重释 ——评左志南《近佛与化雅: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
作者: 沈扬
关键词: 文人习佛 左志南 诗史流变 北宋
描述:学界关于宋代禅宗与诗歌创作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创获,但该领域依然存在深化拓展的空间。左志南的研究打通了宋代禅史和诗史的关节,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个个案为线索,重新梳理和阐释了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史流变的关系,进而揭示出江西宗派诗学的佛禅背景、诗法困境和自赎之路。左志南借鉴西方阐释学、现象学的理论视野,极大地提升了诗史研究的理论深度,凭借多维视角和深入阐释,深化我们对宋代的禅与诗之关系、宋调成熟、江西诗派的发展等一系列文学史核心命题的认知。
李公麟写苏轼像考论
作者: 陈琳琳
关键词: 苏轼形象 文人画像 苏轼像 李公麟
描述:李公麟曾多次为苏轼写像,可惜这些画作今已不存,但画史关于"李公麟笔苏轼像"的记载却一直盛传不衰。本文通过勾稽相关历史文献,逐一考辨"按藤杖坐盘石像"、"金山画像"、"东坡笠屐像"三种流传最广的"李公麟笔苏轼像",尝试对这些"看不见"的苏轼画像予以想象性的复原。历史上李公麟写东坡像的艺术实践,以及后人频繁想象的"龙眠画东坡像",共同构成了一个有趣而深刻的文化现象,其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折射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艺术态度与审美意趣。
春风千里 醉艺江南
作者: 王悦
关键词: 明代文人 江南地区 《农政全书》 徐光启 青藤书屋
描述:一件画,一首诗,一件器物,一处景致,乃至一个微妙的细节……无不是小中见大,意趣横生。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带给人们的,是江南文化永恒的美。自白居易到苏轼,再到米芾、倪瓒……历经千年,依旧温存、风雅、精致。一件画,一首诗,一件器物,一处景致,乃至一个微妙的细节……
上页 1 2 3 ... 9 10 11 ... 29 30 31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