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法律思想的民本精神
-
作者:
李麒,王玉
-
关键词:
历史观
哲学观
民本精神
立法论
前瞻性
苏轼
-
描述:在儒家教义为主、兼采佛道学说的哲学观、历史观、政治观的支配之下,在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为政历练之中,苏轼形成了具有强湫民本精神的法律思想。苏轼法律思想的民本精神主要包括以人情为本的立法论、以民生为本的执法论、以民意为本的谏议论和以人道为本的刑罚论等,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飽体系。苏轼法律思想既有时代的针对性,也有一定的前瞻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当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可怕的穿凿附会
-
作者:
-
关键词:
朱元璋
附会
徐一夔
惭愧
讽刺
穿凿
回顾历史
-
描述:附会必然牵强,因为附会往往是一种不近情理的穿凿,所以苏辙诗云:“烹煎崖蜜真牵强,惭愧山蜂久蓄藏。”回顾历史,最让人刻骨铭心、不寒而栗的“穿凿”岀自《闲中今古录》,其中记载:杭州教授徐一夔撰写了一份贺表,上呈朱元璋讨好,其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阿谀之语,按说这马屁拍得够分量够水平,谁料朱元璋阅后却勃然大怒,他说:“‘生’者,憎也,讽刺我当过和尚也;‘光’者,说明头上无发也,说我是贼秃也;‘则’字和贼同音,是笑我当过强盗也。”遂下令把教授斩了。
-
陆游与陶诗的离合
-
作者:
莫砺锋
-
关键词:
陆游
诗风
陶渊明
历史背景
文学观念
人生遭际
-
描述:一般来说,后代诗人年老时才会喜爱内容平凡、风格平淡的陶诗。北宋最喜陶诗的苏轼、黄庭坚莫不如此。陆游却是例外,他与陶渊明的关系经历了合、离、合的复杂过程。陆游少年时即已深喜陶诗,中年出仕后与陶诗比较疏离,晚年退隐故乡后则以陶诗为诗歌创作的典范。本文从历史背景、人生遭际和文学观念等角度揭示了这个现象的原因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