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3)
守拙
作者: 弓长
关键词: 人生哲学 人生态度 人生感悟 个人
描述:守拙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
作者: 赵沛霖
关键词: 人生哲学 人生意义 生活方式 生命价值 陶渊明 诗歌创作
描述: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和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追求是陶渊明热心于人生哲学探索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顺应自然,复归本性,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达到精神的自由。而退隐与躬耕的结合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理想生活方式。揭示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把握其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并由此出发认识其为人和作品,将有助于陶渊明研究的深化。
“寓意于物”与“适意逍遥”——苏轼美学思想再探
作者: 江梅玲
关键词: 美学思想 适意逍遥 人生哲学 寓意于物 留意于物
描述:与"留意于物"所呈现出的浓厚情感色彩不同,苏轼"寓意于物"的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以往说"意",往往注重主体精神,却不自觉忽视"意"其实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天然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两个层面。"寓意于物"要求艺术家对外物物性以及内在之理有高度的把握,笔下所呈现的是万物不断变化的自然之意。"意"也有主观性的特点,艺术家可通过外物呈现出自我情感及品性。而苏轼之所以强调创作的"无意"性,正是不断提醒人们不要局限于法度之内,而忘却了享受艺术过程本身的自由快乐。"寓意于物"包含了"取意于物","物我相融","意畅情出"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适意逍遥"是"寓意于物"过程中主体的精神状态。苏轼所希望达到的是不限于某个范围的"无适而不可"的境界。他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艺术化了,审美化了,于是能够在任何时候取"适之意",实现身心的自在和满足。